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治體制改革的陷阱、傳統式“調結構”的誤區、互聯網金融、家庭農場、土地制度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辛向陽:政治體制改革要跨越四個陷阱】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辛向陽撰文指出,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應當立足于中國的現實,立足于中國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歐洲共產主義陷阱問題、盧梭陷阱問題以及潘恩陷阱問題等。
政治體制改革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應當確立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機制;政治體制改革要跨越歐洲共產主義陷阱,就應當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政治體制改革要跨越盧梭陷阱,就應當切實防止黨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政治體制改革要跨越潘恩陷阱,就應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摘編自《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蔡洪斌、陳玉宇:走出傳統式“調結構”誤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蔡洪濱、陳玉宇認為,“調結構”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政策討論和實踐的主線之一。但是,對于“調結構”的內涵和本質,認識上還存在很多的誤區,實踐中也存在各種問題。傳統的“調結構”容易導致盲目追求越大越好,結果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反過來又再一次要求“關,停,并,轉”,陷入惡性循環,導致越調越亂。“調結構”概念長期被泛用,容易掩蓋經濟中的主要矛盾,經濟工作的著眼點往往放在一些指標比例上,使我們在數字上做文章,難免忽略對經濟問題的深刻分析。更重要的是,調結構往往取代了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使得很多亟需推動的改革踏步不前。反思二十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們不能再一味強調“加大力度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而是應當重新審視經濟結構調整的邏輯。
在經濟改革方向上,新一屆政府非常明確地提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貫徹這個精神,我們應當正本清源,拋棄經濟結構調整的傳統模式,清理認識誤區。新時期的結構調整,應當以尊重市場規律為原則,重點應該放在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改革上。
摘編自《北京日報》
【吳曉求: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結構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互聯網金融基于“基因變異”的力量,對現存金融體系會在理念、標準、商業模式、運行結構、風險定義和風險管控諸多方面都提出全面挑戰。它是傳統金融的合作者,更是傳統金融的競爭者,因而也是整個金融結構變革的重要推動者。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撞擊進而引發新的金融業態的出現,可能是未來若干年中國金融將面臨的現實。
中國金融的基本趨勢是:基于互聯網金融的滲透、競爭和撞擊,現行金融模式和運行結構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革,金融功能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風險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這就需要我們制訂與互聯網金融相適應的監管準則。
摘編自《文匯報》
【方志權:家庭農場——規模“適度”要做到兩個匹配】
上海市委農辦研究室主任、市農委政策法規處處長方志權指出,中國人多地少,很難在短時期內實現像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那樣一個農戶經營幾萬畝土地的規模。如果只站在農業效益看問題,當然越大越好。從我國的國情來看,不僅要考慮農業技術、農業效率,更要考慮社會公平正義。
結合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適度”應主要體現在兩個“相匹配”:經營規模與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相匹配、與能取得的相對體面的收入相匹配。主要體現在:經營規模應與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相匹配,確保既充分發揮全體成員的潛力,又避免因雇工過多而降低勞動生產效率;要與能取得的相對體面的收入相匹配,即家庭農場人均收入要達到甚至超過當地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當然,這種“適度”因從事行業、種植品種等不同而有所差異。隨著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改善,適宜家庭農場經營的“適度”也會隨之變化和提高。
摘編自《解放日報》
【王學軍、王玲:改革土地制度 為農民工和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
武漢大學經管學院王學軍、王玲撰文指出,現行的土地二元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城鄉發展一體化,阻礙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統籌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快土地確權步伐,盡快完成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和農地的確權、頒證工作,明確土地所有人的權益,強化農村土地的流轉,提高土地的收益和利用效率。探索建立進城農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住房等土地資源的自由處置權,允許農民依法對土地以出租、轉讓、置換、贈與、繼承、作價、入股等方式流轉,為進城務工農民和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穆光宗:將新人口政策引向風險控制】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認為,在持續的超低生育率階段到來之后,我們需要不斷深入認識新的人口形勢和人口規律。過去我們認為,中國人口問題就是人口規模太大,由此帶來很多壓力,所以要控制的是人口增長。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地認識和發展人口控制理論。新人口控制論認為,中國需要控制人口發展的諸多風險。我們需要將人口控制的注意力引向四類人口發展風險,即出生缺陷風險,獨生子女風險,人口失衡風險,人口擁擠風險。
摘編自《北京日報》
【李 娟:新生代農民工獲得情感支持不足】
山西師范大學李娟認為,我國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大約有1個億,他們最重要的愿望就是融入城市。但是“圓夢”的道路卻充滿了困難與挑戰。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些困難表現為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的社會支持不足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在情感支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情感支持體系規模比較小。新生代農民工來到陌生的城市,往往缺親少友,這也意味著他們能夠接受到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第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情感支持呈現出“趨同性”的特點。他們往往選擇與同齡、同鄉、同業的人群展開交往,情感支持的趨同性意味著他們在城市人群中日益邊緣化。第三,親屬關系占據了情感支持的主要內容。新生代農民工的情感訴求主要傾向于父母和配偶。但是,親屬只是個體情感支持的起點,朋友、同事、鄰居等關系是情感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新生代農民工的情感支持仍然停留在起點階段。
摘編自《光明日報》
【理論學術熱詞解析】
【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是經濟中不同方面之間的相對關系,往往用兩個經濟變量之間的比例來衡量。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下,經濟結構是經濟中微觀個體行為相互作用形成的結果,是市場均衡的體現。在一定的資源稟賦及技術條件下,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儲蓄選擇和廣大生產者的投資生產行為共同決定了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其中包括部門、產業和行業的比重以及投資消費比例等結構。詳細》》
【家庭農場】: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詳細》》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