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號文件、新型城鎮化、市場與資源配置、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 以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號文件19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份文件題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0000字,共分8個部分33條,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
文件指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農村經濟社會活力;要鼓勵探索創新,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鄉統籌聯動,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文件強調,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文件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穩步推進從財政預算編制環節清理和歸并整合涉農資金;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前提下,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等。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三農”專家: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四大新看點《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三農”專家學者,就文件精神進行全面解讀,指出一號文件有四大新看點:一、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都要保安全;二、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三、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不讓鄉村成故園。
(摘編自新華網)詳細》》
【楊蔭凱: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動力是產業支撐的高效化】
楊蔭凱指出,新型城鎮化的基礎動力是產業支撐的高效化。城市發展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需要各類產業的強有力支撐。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只有依靠產業支撐推進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近來出現的諸多“鬼城”,很大程度源于支撐產業的虛無或城市功能的單一,為此《決定》提出要推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在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各個城市應圍繞市場需求,立足比較優勢,注重提升經濟功能。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培育,既要考慮與周邊城市產業的聯動銜接,又要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可適當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提升城市的集聚效應和人口規模;東部地區則在新型工業化方面率先突破,大力發展科技研發、現代物流等產業,積極探索“四化同步”和綠色發展新路徑,重點提升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毛壽龍:人為創造的市場無法正確配置資源】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毛壽龍撰文指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市場經濟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但很多人對市場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問題,這些錯誤的理解,已經限制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正確地理解市場,清理那些錯誤的認識。
市場不是創造出來的。人為創造的市場,不僅市場本身是不健全的,不發達的,也是無法正確配置資源的。市場本身是一個過程,只要給它一個空間就會長出來,一旦市場的樹根長得足夠結實時,跟它有關的,任何擋住樹根發展的東西都會被打破。需要政府做的,不是去創造這個市場,而是提供規范的法律。對市場進行1=1的管制,而不是1+1+1+1=1的管制。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丁元竹:遵循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設計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教授丁元竹撰文指出,當前,社會治理缺乏頂層設計,管理社會的各個部門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導致社會政策碎片化。應遵循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來設計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理順政府誠信與社會誠信之間的關系;把社會組織治理現代化擺在重要位置,堅決取消和防止社會組織行政化;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必須改變社區建設過于重視服務設施、輕視社區價值和人際關系建設的現象,逐步把社區建設的重點和重心轉移到營造社會共同體上來;提升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的體制機制,通過公眾參與來實現公共利益。
(摘編自《中國經濟導報》)詳細》》
【張伯里: 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呼喚著話語體系的建設創新】中央黨校副校長張伯里撰文指出,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進而要求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創造。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既要發出時代的聲音,反映時代精神的變遷與精華,體現時代性,又要著眼于社會實踐的發展,把握社會實踐的重大問題,以實踐的觀點作為基本的建構原則。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具有不同于以往時代的新特征;在這個時代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既不同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也不同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這就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既從理論形態上去總結、反映與概括時代與實踐的新變化,又從話語體系上加強建設、推進創新。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湯重南:“洋蔥頭”文化致使日本知識精英失去獨立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湯重南教授指出,日本的民族文化就像洋蔥頭一樣,是沒有“核”的,剝開每一片都能發現外來文化的影響。基于這種“拿來主義”文化特性,加之戰后的日本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極其匱乏,美國的文化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護航下,便能夠更加輕松地進入日本人的血液。
日本的例子對當今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在信息高速傳播的今天,國家與國家間的“文化侵蝕”與“文化被侵蝕”可能變得更加難以控制。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沒有堅固的“核”,就很有可能在文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失去作為國家的立國之本。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