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民問題、深化改革、食品安全治理、中國期刊評價機構、國際關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長賦:農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和撬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杠桿】
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 韓長賦撰文指出,農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這還不是可支配收入,一些實物也折算進去了;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絕對差距為16648元。現在,農民收入水平低,沒錢消費;農民社會保障缺失,不敢消費;農村公共服務不完善,缺少條件消費。農民工不能市民化,也制約了其消費需求。這些都是我國未來最大的消費需求源泉。農村消費市場一旦啟動,農民工消費需求一旦升級,必將成為撬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摘編自《求是》)詳細》》
【朱小丹: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
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提出“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目標,其中之一是要求廣東當好改革開放先行地,這寄托了中央對廣東的信任和囑托。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轉型和改革的關系,既要抓好調結構、轉方式的“硬”轉型,也要抓好體制機制創新的“軟”轉型。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著力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公正競爭的環境。正確處理好協同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從各地實際出發抓好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正確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立和完善新體制上。
(摘編自《南方日報》)詳細》》
【韓大元、孟濤:食品安全治理,人文社會科學大有可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孟濤撰文指出,食品安全問題的背后,存在著更深層次的經濟、社會、管理和法律問題。 鑒于先前食品安全對于理工學科的慣性依賴,這里尤須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的積極作用。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是直接研究市場失靈、社會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的。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參與,食品安全的“善治”只能淪為一句空話。如今,人文社會科學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未來還應當繼續深入強化,與理工農醫學科共同實現食品安全的完整治理,為我國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黃英:法治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黃英撰文指出,法治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提醒我們,應保持相當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法律區別于一般的科學技術,雖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術性的特點。此外,一國的法律還體現意識形態和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滿足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必須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植根于中國社會主義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必須服務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大局。
(摘編自《遼寧日報》)詳細》》
【余悅:中國的期刊評價機構需要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建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推動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學術期刊猶如一面旗幟,承擔著引領學術發展、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功能。當前,一個現象惹人關注,一方面,學界期待學術期刊在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學界對現有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又頗為不滿,一些評價標準屢屢被質疑、被抨擊,似乎不知道怎樣評價學術期刊的高下。多位學者認為,只有存在科學的評價系統,才更符合學術發展的規律,保障學術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
《中國國粹》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余悅表示,立足中國國情和學科發展,構建更為合理的期刊評價體系,同樣是科技創新、學術創新的一部分。中國的期刊評價機構需要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使國際學術界認識到我們在中文學術期刊評價方面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劉寶萊:2013年各大國加緊角逐 斗而不破】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前駐中東大使劉寶萊撰文指出,2013年各大國加緊角逐,互相制約,斗而不破:一、重視聯合國安理會的重要作用。各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處理更加注重發揮聯合國作用,尤其涉及對主權國家實施軍事干預的問題,西方國家更需要安理會的授權,以應對國內民意和國際輿論壓力;二、爭站國際道義制高點。對于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販毒、販賣人口、恐怖主義、化武、核武等涉及人類生死存亡的全球治理活動,各大國爭相參與、闡明立場、提出方案、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三、文斗武備。各大國互存疑慮互有戒備,爭相發展軍力加以牽制。外交來往頻繁,時而唇槍舌劍,時而達成妥協。四、合作大于爭斗。國際政治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個多元競爭舞臺。各大國在合作中常伴有爭斗,但大都適可而止,留有余地。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