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災害經濟學、中美關系、政府問題、國際經濟合作、廉政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朱光磊:政府既要“有限”,更要“有為”】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光磊認為,現代的政府首先是“有限政府”,同時也是“有為政府”。所謂“先進后退”,意味著在市場機制尚未完善時,政府該進則進;待社會力量發育成熟時,宜退則退。“進退有余”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尤其要處理好“慣性行為”與擇機“主動退出”的關系,經濟行為也要由直接介入經濟事務,轉向提供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而增強經濟社會的發展活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許閑:災害經濟學,越來越熱的負經濟學】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認為,災害經濟學應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因為它不能采取常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它有著它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和特殊規律。災害問題的實質是經濟問題,災害是可以計量的經濟損失。經濟學屬于致用之學,在災害問題日益嚴重并與當代經濟發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重大的內在關聯時,研究災害問題應當是經濟學一個嶄新的、重要的任務。
而這門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災害經濟學雖然是負經濟學,但也可以用效率來衡量。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看,國家防災減災的投入如果能減少災害的發生,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這就是效率。這里也有許多可以研究的內容,比如自然災害與官員升遷問題。政府官員如果很好地進行災害的預防,就能造福一方百姓;如果他們能夠在災害中有效止損,也能夠很好展現他們的危機處理能力,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晉升。希望未來能夠通過量化和指標來回答這些問題。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季北慈:新型大國關系尋求尊重與平等 美國需有清晰認識】
世界知名的安全問題、中國問題專家,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官季北慈認為,中國政府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令人矚目。這一提法在本質上與中國政府所講的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理念是共通的。對此,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需要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中國國內有很多關于如何更好地界定新型大國關系的討論。我認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是有用且有必要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存有憂慮,對此中國指出自己的崛起將是“軟著陸”,將避免歷史上大國崛起困境,也將走出一條新型的崛起之路,這是好的想法。另外,新型的大國關系旨在尋求尊重與平等,中國希望其他國家尊重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中國的主要國家利益以及事關中國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也希望得到更公正的對待。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汪天都: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復旦大學汪天都認為,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關鍵是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政府該做什么、不做什么,總體上已不言而喻。但如何運用精確化思維方式,明確政府權力的縱向劃分和橫向界定,劃定政府與市場、社會的活動邊界,是需要各地政府仔細思量謀劃的。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4年1月13日至15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紀委委員128人,列席299人。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全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全會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持,審議通過了王岐山同志代表中央紀委常委會所作的《聚焦中心任務,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工作報告。
全會強調,全黨要更加清醒地認識反腐敗斗爭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形勢的判斷和任務部署上來。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聚焦中心任務,推進改革創新,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嚴明黨的各項紀律,堅決克服組織渙散、紀律松弛現象;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強化執紀監督,堅持不懈糾正“四風”;加大對違紀違法黨員干部審查力度,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履職能力,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
摘編自《新華社》詳細》》
【周淑真:在比較中展現中國政黨制度優勢】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較研究”課題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周淑真認為,中國政黨制度始終圍繞國家權力系統的運作起中心作用。在中國政治體制中,各政黨的地位只有執政和參政的區別,而無上臺和在野的分野。因此,執政黨作為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力量,強大而穩定;擔負國家、民族發展的責任,既效力于當前,也有長期的規劃。總體上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植根于中國土壤的全新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既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從而避免了兩黨制或多黨制輪流執政帶來的種種弊端。
中國與西方政黨制度均扎根于國情的深厚土壤,各有運行軌道和應對挑戰的能力方法,均構成本國政治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中國與西方政黨制度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國政黨制度具有的內在優勢:以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基本國情為依據,在全面總結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并逐步發展完善。既能保障執政黨和政府實現集中、統一領導,又能使民主黨派在公共權力運作、對執政黨和政府有效監督及現代化建設中大展宏圖;既能避免一黨獨裁造成的萬馬齊喑、扼殺社會健康政治力量的弊端,也能避免多黨競爭導致的相互傾軋、政治動蕩、社會分裂的混亂局面。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