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民財產權利、市場價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消除邊疆恐怖主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從改革視角解讀“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上海社會科學院洪民榮、王秀治、鄭琦、薛艷杰撰文指出: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在改革突破上至少集中體現為:保障農民承包經營權方面,在堅持農民對承包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流轉權利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賦予農民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權能,第一次明確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次明確鼓勵承包經營權向農業企業流轉,從而賦予了農民土地經營承包權更完整、更充分、更自主的經濟權能,為促進經營承包地流轉、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奠定了政策基礎。
保障農戶宅基地使用權方面,在堅持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特別是第一次提出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明確農民對宅基地之上的住房財產依法應當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權利,將有利于實現農民住房財產的經濟功能,以及通過可流動性實現農民住房財產的經濟價值,實質性地發揮農民住房財產在促進生產經營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中的重大作用。
保障農民合作互利權方面,在堅持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基礎上,對農村合作社發展進行了全新闡述,第一次明確提出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第一次明確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第一次明確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這將使政府對于農村合作社的支持和扶持轉化為實際的財產權益,擴大合作社的關鍵合作經營領域,引導和促進農村合作社的轉型,實質性地提升合作社發展的能力和實力,引導和賦予農民積極創造和享有更多的財產權利。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王東京:“市場決定”關鍵是“市場決定價格”】
中央黨校教授王東京指出:我認為第一個最關鍵的是市場決定價格,準確講是供求決定價格。不然價格脫離了供求,資源配置必方寸大亂。可令人遺憾的是,時下卻有不少人堅持政府管價格,認為不如此就無法照顧低收入者。其實這看法似是而非,政府照顧低收入者可給他們補貼而未必要管價格;管價格只會適得其反,令短缺商品更短缺。
我所想到的第二個重點,是由價格調節供求。事實上,價格調節供求的過程就是結構調整的過程。比如某商品價格上漲,表明供應短缺,受價格指引企業會多生產;某商品價格下跌表明過剩,企業會少生產。這樣看,生產什么或生產多少要由企業作主。要知道,政府并不知未來怎樣的結構是好結構,官員也不會比企業家更懂市場。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項俊波:商業保險能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
商業保險是一種現代化的城鎮生產生活方式,與城鎮化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服務新型城鎮化是時代賦予保險業的重要使命。研究表明,保險業與城鎮化之間存在較強的互動機制和相關關系,保險是城鎮化演進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城鎮化率的上升將帶來人均GDP的增加,進而帶動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同向變化,即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保費收入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長。由此來看,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將為保險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保險業必須主動融入新型城鎮化這場波瀾壯闊的實踐,尊重規律,順勢而為,積極穩妥,改革創新,努力發揮保險的“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在分享城鎮化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的同時,更好地回饋和支持城鎮化發展,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徐元宮: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在于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系徐元宮認為: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教訓,是在應當進行改革的時刻,沒有及時而正確地進行改革,其具體表現是或拒絕改革,或拖延改革,或作修修補補式改革,或在問題和矛盾已經積重難返之際盲目改革。汲取蘇聯改革的教訓,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必須而且只能通過改革加以解決。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沒有改革,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
摘編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詳細》》
【葉海林:消除邊疆恐怖主義不能僅靠經濟手段】
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葉海林:分離主義以及與之相關的恐怖主義,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經濟利益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分配及不同人群對分配制度的認知問題所造成的,但是,消除分離主義及恐怖主義卻不能僅僅依靠經濟手段,指望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了,本地區經濟弱勢人群得到了超過其他人群的經濟利益,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是不現實的。
單純的經濟支持手段非但不能化解區域和族群矛盾,甚至有可能導致問題的更加激化。經濟利益再分配只在同一身份的群體內部能夠起到凝聚作用,一旦社會以文化甚至血緣劃分為不同的身份集團,跨身份的經濟利益再分配是很難彌合不同身份集團之間的差異乃至分歧和矛盾的。原因在于,文化認同遠遠比經濟利益共享更容易構建身份。忽視這一點,單純依靠經濟現代化建設來解決認同問題,不把維護同一地區所有公民的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與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整合在一起,就無法實現邊疆民族地區的長治久安。
摘編自海外網詳細》》
【精神支柱建設通行載體的啟示】
中共中央編譯局楊金海、韋文英、張治銀、劉長軍撰文指出:經典、教師、聽眾、殿堂、形象、禮儀這六個方面的精神載體,是總結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設而得出的一些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六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會影響精神支柱建設的直接效果。但從我們目前精神支柱建設實際情況來看,首先應該是抓好場館體系建設。這就需要做好幾個主要方面工作,一是思想上要樹立意識形態全面觀、科學觀和戰略觀,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統籌精神支柱建設;從意識形態形成發展和精神支柱建設的客觀規律出發,使精神支柱建設步入科學化、集約化發展的軌道。二是要有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發展戰略規劃,同時將精神支柱建設看作地方社會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確保用地和財物支持。三是建立中央層面的協調管理機構,統籌全社會精神支柱建設力量。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