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強國、軟實力、改革、社會和諧、城鎮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國祚:沒有“文化強人民”就不會有“文化強國”】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指出: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物質硬實力不行,這個國家可能站不穩,一打一推就會倒,但是如果文化軟實力這條腿不行,這個國家可能不打不推就會自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個“前進方向”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指引的方向;這個“發展道路”就是符合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要求的道路;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個有重要意義的新提法、新要求。
即是說,文化工作必須圍繞著人民來做,沒有“文化強人民”就不會有“文化強國”;沒有“人民的文化軟實力”,就不會有“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著力于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提供最美好、最有價值的精神食糧,以提高全體人民文化素質、文化修養、文化智慧、文化軟實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詳細》》
【約瑟夫?奈:中國應提高“國家講故事的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實取決于三個重要的資源:首先是政治的價值,他們是不是真正的說到做到;其次,建立什么樣的文化,是不是能夠吸引別人;第三是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也會影響到大家對一國家的觀感。最優秀的領導人都能夠巧妙地把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起來。當今時代,我們對于領導人、領導力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轉變。過去,我們覺得領導人就是站在山頂上發號施令,命令層層往下傳。今天,領導人應該是同心圓的中間,周邊的人跟領導人都有很密切的人際網絡。軟實力就是吸引別人,說服別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很重大的信息革命,這使得軟實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詳細》》
【瞭望:城鎮化不能定位為振興經濟工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烏日圖:城鎮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產物,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簡單地將城鎮化當作應對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推動,它也不單單是振興經濟的工具,所以強調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一思想關系到未來城鎮化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從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講話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強調要冷靜、客觀地推進城鎮化,而不是要求大干快干,要真正把它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中,避免運動式地推進城鎮化可能產生的問題。
摘編自:《瞭望新聞周刊》詳細》》
【厲以寧:應當把社會和諧當成中國最大的制度紅利】
社會和諧從公平競爭一直到參與分配等許多方面有很多問題要研究,我們談發展方式轉變,這的確是制度紅利,但是社會和諧紅利正在逐漸顯現出來,只有當我們把社會和諧紅利真正的看成是我們的制度紅利,而且是我們制度優劣性的表現,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發展經濟學實際上任何一本書就四句話,第一句話就業是靠就業擴大的,一批人就業了,別人就就業了。第二句話富裕是靠富裕帶動的,一波人先富裕起來,自己有能力了,幫助自己的親戚、朋友、同鄉,他的社會責任也就相應的增大了。第三句話,繁榮是靠繁榮支撐的,經濟繁榮了,投資就不斷增加,消費擴大了。第四句話,和諧是靠和諧積累的,和諧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靠長期的積累。我們今年加強社會管理,是為了治理,也是為了產生更多的社會和諧。
摘編自人民網 詳細》》
【劉元春:改革成功需要強力權威】
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元春: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對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要從五位一體的角度,進行全面、系統的推動。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要使政府治理通過自我改革,迫使自己在規則、制度框架下運行。從五位一體的宏觀層面去分析這一轉變的內涵,“治理”還有一個潛在含義,即更加強調中央權威。一個是現在看到的改革的強力機構的構建,另一個是經濟領域里較為全面的重新劃分,在治理層級關系方面進行的重新梳理。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制出的藍圖能否順利實施,核心在于推進改革的主體的全局性、權威性,是否能夠在改革過程中超越部門、集團的利益。如果不具備這一能力,就不能忽視“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潛在問題。
摘編自《瞭望東方周刊》詳細》》
【周其仁:盡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改革的困難在于:它要觸動已有的利益格局,要觸動已有的既得利益。一般來說,觸動了既得利益,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償,有的時候就是因為補償的本金不夠,所以就不能夠啟動或推進改革。不啟動改革,很多問題就會越拖越久,拖到不行的時候會貿然改革,常常會把改革推進到了革命,這是歷史上很多國家都是出現過的一個怪圈。當前,我國改革正在處于“深水區”,觸動的既得利益還不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有效推進改革?我認為,從我們過去的經驗看,有一個途徑或一個方向值得注意,這就是改革除了觸動現有的既得利益,還要盡可能快地形成與改革一致的新利益。這個新利益的力量越大,改革就越難逆轉,越可以把國家的發展狀況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摘編自《北京日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宋雅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