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道德、大學生創業、養老金、黨內立法、城鎮化、話語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 瑛: 社會為什么需要道德理想的照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陳瑛指出:開始全面深化改革這個新的偉大革命之時,面對著傳統的小生產者封閉保守、自由散漫的習慣勢力,面對著資本主義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我們深深感到任重而道遠,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沒有先進道德的自覺,我們的方向道路就堅持不下去;沒有先進道德的凝聚,我們的隊伍就團結不起來;而沒有先進道德的鼓舞,我們的積極性更迸發不出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很大成分,就在我們的道德之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真正的鑄魂工程,實在是我們各項工作的當務之急。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胡永青: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浙江理工大學胡永青認為:由于市場上類似項目已趨飽和,加之沒有自主核心技術和優勢,要在這些項目上取得成功的確很難。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應從健全創業政策法律體系、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系統中突破問題。有關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創業宣傳,培育和增強大學生創業光榮的意識,并對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給予政策扶持。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創業互助基金等,為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優惠、便捷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開展財務知識技能培訓、提供財務顧問等,幫助大學生搞好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孫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大眾化傳統、傳播維度與楷模效應】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孫力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的優勢和特色,不僅體現在理論的開拓創新,還在于其社會傳播和大眾化方面的成功。善于把理論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優良傳統。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扎根,關鍵在于民眾的認同,而民眾認同的關鍵則在于理論的大眾化水平。中國共產黨通過三個維度有效實施了理想的大眾化傳播:首先,具有一個把理想和“主義”簡潔化、通俗化的表達模式;其次,具有一個把社會遠大目標和民眾切身利益交融的內化模式;再次,具有一個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取向模式。此外,確立楷模,推動理想的人格化傳播也產生了極大的效應。
摘編自《江蘇行政學院學報》詳細》》
【辜勝阻:城鎮化要謹防掉入賣地財政、掠奪式發展陷阱】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新型城鎮化需要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兩手配合,同時要防止政府那只“閑不住的手”過度干預,把好經念歪。政府應在規劃制定、制度設計、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六個方面有所作為。中國城鎮化要防止五大誤區:一是拉美化陷阱,二是速度至上陷阱,三是賣地財政陷阱,四是掠奪式發展陷阱,五是大城市病。對于中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上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靠依托大城市發展城市群,另一方面依托中小城市的改革試點。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胡曉義:適時出臺措施解決養老金“雙軌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認為:延遲退休確需提上日程。“根據我們對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的初步學習和理解,‘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包含著多層含義。”胡曉義說,“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預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實施,而要讓公眾、特別是相關群體有必要的準備期。”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從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從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低的群體開始,逐步擴展到各類群體。三是要邁小步,比如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小步徐趨,用較長的一段時間完成平滑過渡。四是要多措并舉,在延遲退休的同時,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進一步強化養老保險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青年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加強中老年人技能培訓,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業的扶持政策等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對相關群體的不利影響。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詳細》》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穩增長的“底線”政策思路穩定了經濟增長的預期,并同時提出了調結構、促改革的新思路。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效增長,意味著需要通過經濟結構性改革,逐步消除非均衡發展累積下來的風險,走向較均衡的經濟結構。然而結構調整和改革,將直接導致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即結構性減速。平衡“調結構、促改革”與經濟減速方面的政策操作非常重要。
摘編自《經濟日報》詳細》》
【張傳鶴:怎樣在意識形態斗爭中贏得民主話語權】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教授張傳鶴認為:無數事實證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實踐有了長足進步,民主實踐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發展。但應當承認,盡管我們搭起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在一些民主實踐的細節上,還做得不夠,還比較“粗放”“粗糙”。
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缺乏豐富的、科學設計的具體制度作支撐,就可能成為籠而統之、大而化之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者的崇高民主思想就難以充分變為現實。也就是說,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確定以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敗就由細節來決定。因此,今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各項具體制度,在細節問題上“斤斤計較”、精雕細琢。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日益精致化、完善化,為中國人民所自豪,為國外民眾所敬仰。
摘編自《光明日報》詳細》》
【王義桅:打造中國“全球公域”觀】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美國出臺“全球公域”戰略,遠比“公共產品”更具有迷惑性,因為這能使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國家通過自身的實力優勢,以“公域”之名行“私利”之實,既要達到讓新興國家分擔國際責任的目的,又不容許其分享全球領導權,在削減費用的同時又能維護好美國的核心利益和領導地位,實現“巧霸權”。如何應對美國巧霸權,打造中國的全球公域觀,追求人類真正的公意與公道?這考驗著中國,也考驗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此,籌建中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可積極建構大安全觀,贏得安全觀念的話語權,積極打造中國的安全大戰略。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詳細》》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