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
廈門大學教授 胡培兆
改革是打開財富之門的金鑰匙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友好者贊嘆為和平發展的東方奇跡,中國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友好者則拋出“中國威脅論”甚至“中國崩潰論”,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力和震撼力。如果要概括我國取得巨大發展的成功經驗,其關鍵詞就是“改革—發展—惠民”。可以肯定地說,只有革舊布新、調整理順經濟關系,現代生產力才能得到解放和發展;經濟發展了,才能有雄厚的財力物力普惠民生、增進社會福祉。所以說,改革是打開社會財富之門的金鑰匙,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還有很大的紅利空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經濟領域的一場革命,旨在突破僵化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現代化建設。既然是革命,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成本。考量改革是否必要、評價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利得與成本的比較。所謂改革紅利,就是改革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大于改革所付出成本的比喻說法,表示改革帶來經濟社會大發展,國家經濟欣欣向榮、快速增長,人民生活節節提高、大幅改善。從我國1980年至2012年間的經濟總量與均值(按當年匯率)看,2012年GDP達8.2622萬億美元,是1980年0.3117萬億美元的26.5倍;人均GDP提高到6100美元,是1980年298美元的20倍。再從2000年至2012年這最近13年的城鄉居民收入看,201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是2000年2253元的3.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是2000年6280元的3.9倍。事實無可置疑地說明,改革確實是我國最大的紅利!
“掌門人”需要轉變職能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指出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指出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包括“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的問題。為什么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了30多年,社會矛盾卻明顯增多呢?這是亟須全黨全國上下求索、各負其責予以解決的問題。各級政府是掌管改革這把金鑰匙的“掌門人”,自然是領導和統籌解決這個復雜問題的希望所系、關鍵所在。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的路線圖無疑是:萬眾一心堅持改革,控制改革成本,擴大改革紅利,更多惠及民生。為此,各級政府需要按照已確定的改革方案,加快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當務之急,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加快以下兩方面的職能轉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