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務”宜加不宜減
吳木鑾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
日前,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把“非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首都服務業的新增長點。根據北京市發改委的解釋,非基本公共服務業包括了以養老、托幼、專業培訓、健康醫療、家庭服務為代表的服務業。基本公共服務是民眾與政府關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沒有社會共識之前,提出“非基本公共服務”的概念會被人誤以為是政府在推卸公共服務的責任。(廣州日報)詳細》》?
準公共物品供給理論分析
準公共物品與純公共物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正外部性和時空相對性特征。依據準公共物品在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上的不同組合,可以將準公共物品大致上分為排他性準公共物品和競爭性準公共物品兩大類。當把準公共物品的功能分解為不同矢量指標的時候,通過模型分析可以得到準公共物品一般均衡的條件是:個體矢量的邊際替代率對每個消費者都相同且等于邊際成本,公共矢量邊際替代率的總和等于公共矢量的邊際成本。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正外部性和時空相對性特征決定了準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不能一勞永逸地依靠某一單一供給模式。政府、市場和非營利組織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決定了三種準公共物品供給模式中的任一模式都不可能獨立承擔準公共物品供給的全部任務,它們必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摘選自《準公共物品供給理論分析》 作者周自強)
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筆人黃 偉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當前,人民群眾關注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主要集中在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環境、安全等領域,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在這些方面的訴求。把促進就業擺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基本就業服務均等化;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投入,逐步實現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制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城鄉公共文化事業,努力實現衛生和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食品、生態環境領域的安全問題,確保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努力實現城鄉居民安全服務均等化。(光明日報)詳細》》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夯實體制基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實現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走向公平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要戰略,是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和諧建設的重大任務。新世紀以來的10多年,我國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進入發展新階段,城鄉居民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筆者基于長期的研究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從現實的情況出發,未來幾年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創新,盡快夯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基礎,完善體制保障。 (光明日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