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友國(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標志著我國網絡法治事業進入體系化深化、智能化應對、國際化拓展的新階段。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網絡法治建設,既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夯實全面依法治國根基的戰略要求,也是加快建設網絡強國、維護國家安全、引領全球數字治理的重要使命。
回顧過去的2024年,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2025年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網絡法治發展報告(2024)》,全面系統展現了2024年度我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成就經驗。數讀2024年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成績單”,總結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創新,凝練寶貴經驗,對于堅定制度自信、增強戰略主動、引領未來網絡法治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體系化治理:夯實網絡強國的法治之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信息時代的“時”與“勢”,將依法治網納入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和網絡強國建設全局,圍繞依法治網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法治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依法治理互聯網、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強化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引導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等方面,以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實踐創新的理論體系,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網絡治理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也正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我國始終堅持“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的基本要求,持續推進互聯網發展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演進,實現了由局部試點向整體統籌、由規范內容向規范結構、由碎片化治理向體系化治理的歷史性跨越。
特別是2024年以來,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堅持緊扣國家發展大局,統籌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網絡法治宣傳教育、網絡法治研究和涉外網絡法治建設等各領域,展現出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各部門協同并進、各環節聯動貫通的鮮明特征。在立法領域,圍繞數據治理、人工智能應用、平臺經濟規范等重點方向,頒布《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等一系列法規,進一步形成了科學完備、系統規范、協調統一的網絡法律體系;在執法領域,持續推進“清朗”“凈網”等專項整治行動,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網站平臺,重拳打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持續凈化網絡生態;在司法領域,聚焦網絡侵權、數據權屬、未成年人保護等領域,不斷完善網絡司法規則,提升網絡空間公平正義水平;在普法宣傳領域,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網上普及,全面展現網絡法治建設成就,有效增強全民網絡法治素養;在國際合作領域,積極參與全球網絡治理規則制定,主動擴大涉外網絡法治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我國網絡法治國際話語權。
體系化推進網絡法治建設,夯實了我國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法治中國的堅實基礎。
智能化應對:引領新興領域法治創新
面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衛星通信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網絡法治工作堅持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著力以法治手段引導新興技術創新應用向善向上發展,切實防范化解潛在風險隱患。
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關鍵領域,我國率先制定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全面系統規范算法訓練、內容生成、風險防范、內容標識等環節,初步構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閉環體系,展現出全球領先的法治引領能力。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要求,持續開展并不斷優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工作,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完成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其中2024年新增238 款備案。同時,《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設置生成式人工智能專條;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征求意見稿)》,細化明確顯式標識與隱式標識適用標準,進一步夯實人工智能內容可辨識性制度基礎;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從技術、應用維度分析人工智能安全風險,提出技術和治理應對措施、安全開發應用指引。
與此同時,在終端設備直連衛星、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我國同步推進相關立法探索與標準制定,初步建立起覆蓋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一體化發展的綜合治理框架,有效支撐新技術健康發展。
通過前瞻布局與體系化創新,我國智能化網絡法治建設不斷引領新技術應用良性發展,為全球新興領域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國際化布局:涉外網絡法治穩步推進
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治理規則亟需公平合理的共識體系。我國堅定走開放共贏之路,積極謀劃和布局涉外網絡法治建設。
2024年,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打擊網絡犯罪公約》制定談判。12 月,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聯合國打擊網絡犯罪公約》,為全球范圍內打擊網絡犯罪合作提供了切實可依的法律框架。中國更是提出兼顧發展中國家關切、促進普惠共享的中國主張,并以此推動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進。在數據跨境流動、人工智能標準制定等領域,我國推動與多國、多地區深化規則對接,簽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流動合作備忘錄,探索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條件下的數據治理新路徑。依托世界互聯網大會、中非互聯網發展與合作論壇等重要國際平臺,我國廣泛宣介“依法治網、共建共享”的中國理念,持續擴大數字領域國際“朋友圈”,不斷凝聚全球共識,積極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通過持續深化國際化布局,我國在全球網絡法治治理體系中塑造了積極建設者和重要引領者的新形象,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貢獻出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奮力開創新時代網絡法治建設新局面
面向未來,隨著新興技術持續演進帶來的立法滯后風險日益顯現,國際治理格局劇烈調整引發的規則競爭愈加激烈,國內網絡生態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我國網絡法治建設將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挑戰局面。但同時,在多重挑戰中也孕育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創新空間。網絡法治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網絡主權、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引領國際規則制定的重要支柱,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網絡法治建設,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國際網絡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誰能夠率先建立起科學、規范、開放、可持續的網絡法治體系,誰就能在未來全球治理格局中贏得更大主動權和話語權。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切實把網絡法治建設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和推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網絡空間戰略制高點,強化法治思維,深化改革創新,統籌推進網絡立法、嚴格網絡執法、優化網絡司法、深化普法教育,構建全鏈條、全周期、全社會參與的網絡治理體系。
中國也愿同各國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網絡關系,攜手構建更加安全、開放、清朗、有序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持續提升網絡空間法治化水平,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網絡法治建設新局面,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