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唐愛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人類文明交往進入到普遍交往時代。西方文明囿于自我中心論,對待文明本質、處理文明間關系、開展文明交往,形成了西方絕對主導的文明交往模式即“西方中心論文明交往模式”。這一模式致力于論證單一文明全球擴張的合法性,其在實踐上有嚴重后果,理論上有嚴重謬誤。西方中心論文明交往模式對于促進人類普遍交往是有歷史合理性的,但這樣的合理性畢竟是“歷史性”的、暫時性的,其在實踐層面上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后果。人類文明交往需要新的選擇、新的模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理論,構建了超越西方中心論的人類文明交往新模式。為了推進整個世界的文明交往模式的變革,我們需要更好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鑒模式的內在邏輯和豐富內涵。
復數文明觀
盡管西方內部有不少學者對單數文明觀進行了批判性反思,但是真正的、全面的批判與超越,則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理論及其蘊含的復數文明觀。復數文明觀的核心是文明多樣性,其本質就是多元文明觀。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普遍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多樣性是客觀現實,將長期存在”。復數文明觀反對單線進步論的文明發展模式,強調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非線性、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不僅在形態上是有差異的,而且其歷史演進也是有差別的,呈現出多元多樣的文明演進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不同歷史、宗教、習俗,彼此交相輝映、相因相生,共同擘畫出這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邏輯必然否定單線論、單一論的文明發展圖式。文明多樣性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基礎,不同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交往中吸收營養,促進自身不斷發展進步,從而共同推動整個世界文明進步。文明交流互鑒反對文明交往中的西方文明單向作用論。文明多樣性是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強調的乃是不同文明的雙向、多向作用,以及文明對話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作用。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多元文明時期,不再由西方文明對所有文明起單方向影響支配作用了。
文明平等論
西方一些人以文明發展程度差異為借口,構建所謂的“文明等級論”,自認為自己的文明比別的文明發展程度高,因而對其他文明采取一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暴力脅迫的態度,甚至認為西方文明對外進行“文明輸出”、殖民擴張是具有合法性的。對此,我們要堅決批駁。中國共產黨人在承認文明發展程度存在差異的前提下,主張不同文明要平等相處。文明平等論構成文明交流互鑒的理論基石。“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
文明交流互鑒模式遵循的是“主主平等”的哲學觀,不同文明都是平等主體,否定“主體支配客體”的權力邏輯,不同文明雖有差異,但不構成文明改造或文明對抗的依據。文明交流互鑒模式最堅決地反對不平等的文明秩序,主張“構建弘揚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是對西方主導的文明等級秩序的替代方案,開創了文明交往新模式,致力于實現平等相待、和平相處的文明秩序。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秩序)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屬性。一是平等性。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以文明平等為原則,尊重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和文明發展道路等。伙伴之間沒有主從之分,沒有陣營之別,也沒有門戶之見。二是和平性。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超越了把文明劃分為不同陣營、進行結盟式對抗的老套路,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對抗的方式,以共贏而非零和的理念處理文明之間的關系。三是包容性。對于文明之間的關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同文明可以建立基于共同利益和追求的伙伴關系,構建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雖然和平性、包容性與平等性稍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平等文明秩序的基本要求。
文明互鑒論
文明互鑒論是構建人類文明交往新模式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如同生命有機體,需要新陳代謝,需要從其他文明中汲取養分,不斷推動文明更新。自古以來,中華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歷久彌新的。
開放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立場。文明差異不是文明沖突的理由,只有堅持開放包容,不同文明才能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價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如水,潤物無聲。”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隔離、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對抗的“固體模式”,而是相互流動、相互交融、相互塑造的“液體模式”。在文明交往中,要始終以開放包容超越零和思維;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中心論文明交往模式也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交流,但其模式是強制性的、單向度的,本質上是單一文明的全球擴張,忽視了世界歷史背景下文明交往中非西方文明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無視非西方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意義。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了平等的、多元多向的文明交往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
文明對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方式。對話不是急于向對方兜售自己的觀念,試圖說服他者接受自己的價值信仰。對話背后的“底層邏輯”是承認他者、尊重他者,以他者為鏡反觀自身、審視自身,通過向他者學習更好完善自己,促進大家共同發展。文明對話承認所有文明存在的合法性,強調不同文明獨特價值,強調包括西方文明在內的所有文明都有向他者學習的必要性。就連西方學者也充分認識到:“歐洲文明已經失去了自視優越的資格,過去不再由它控制;現在,歐洲和‘其他’文明共同面臨著一個任務——展開對話,繼而設法構建一個新的文明,一個全球文明。”中國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積極倡導文明對話,主張不斷擴大不同國家的人文交往,“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
文明共存論
人類文明交往,最終目標是文明的共存與對話。中國共產黨人將“和而不同”這一中華傳統文明的精髓創造性地運用到當今世界文明交往中,為有效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實現文明共存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類歷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和而不同”原則,致力于構建多元文明和諧共存的文明共同體。
這一共同體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屬性。第一,多元性。西方中心論文明交往模式著眼于“同”,處理不同文明的關系,實際上以西方文明為目標,追求人類文明的同質化,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同而不和”。遵循“和而不同”原則構建的文明共同體不是單一文明的“國際版”,而是多元文明的集合體。第二,和諧性。“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道并行”指“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則是“和”。“不同”并不意味著“相害”“相悖”,多元并不意味著沖突。文明共同體內部的文明間的關系是和諧性的、對話性的,而非沖突性的、取代性的。第三,共識性。文明共同體不是不同文明的“散裝”,而是基于共同性構成的文明集合。文明共同體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存在一個從“不同”到相互“認同”的過程,即不同文明通過對話交流尋求交匯點,達成“共識”,相互認同,不斷擴大共同性。
超越西方中心論文明交往模式,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大邏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遵循人類文明傳播與發展的規律,創造性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理論,構建了“交流—互鑒—共存”的人類文明交往模式,為推動文明對話,引領世界文明走向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