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經濟思想、文化自信、居民消費長效機制、中國式現代化的六組關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逄錦聚:深入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建設】
??? 南開大學教授逄錦聚指出,近日,《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出版發行,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提供了權威教材,對于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理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完成好這一職責使命,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特別是要用好習近平經濟思想中蘊含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國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反映時代要求,努力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特殊運動規律和包含其中的人類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時,要對習近平經濟思想創立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和貫穿其中的新觀點、新理念、新論斷進行深入的學理性、系統性闡釋,力求全面、準確,避免空泛化、標簽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金龍:理解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
???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金龍指出,文化主體性是指特定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和獨立創造,是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有機統一。文化主體性既是一種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實踐力量和發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源泉,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精神和實踐依托。結合文化主體性,才能科學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文化發展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不是簡單地傳承、借鑒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傳承、借鑒的基礎上,經過文化創造、“化學反應”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文化主體性強調文化發展的創造性,就是在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的基礎上實現獨立創造,通過獨立創造實現文化發展和超越,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文化自信奠定實踐基礎。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強化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自主立場、獨立創造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成文化自信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路徑方法。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偉同: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
??? 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偉同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對解決我國消費領域結構性問題、推進經濟行穩致遠具有指導性意義。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的政策方向在于,聚焦“投資于人”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人是消費的主體,也是生產和創新的主體。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投資于人”,要求將更多資金資源用于服務民生,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多措并舉保護消費者權益,使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凈化消費市場、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才能實現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促進形成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加強民生領域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價格執法,為各類經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和穩定擴大傳統消費,使居民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既要穩定擴大傳統消費,穩住消費增長的基本盤;更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促進消費擴容和引領消費創新。根據居民消費習慣變化、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完善長效機制建設,賦能產業發展和做優惠民讓利,豐富消費場景,增強居民消費意愿。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建軍:正確理解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建軍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并明確提出必須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這對關系通俗來說就是頂層設計與摸石過河的關系。在改革開放初期,雖然也有頂層設計,但在實際工作中更需要小心探索,因而那時特別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處理好戰略與策略的關系。要深刻認識戰略的根本性,把握戰略決定策略、策略服從服務于戰略的基本要求。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守正就是堅守正道,守住根本,堅持正確的立場和方向。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因為我們所講的“創新”是有價值立場和方向的,是有利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創新,是有利于人類和平進步的創新。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效率與公平是一對矛盾。前者主要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后者主要是人們的獲得感和公平感。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應該保持一種動態平衡。處理好活力與秩序的關系。一個社會既要安定有序,又要充滿活力,這二者相輔相成。處理好獨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既要堅持以我為主、內因為主的原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保持開放心態、國際視野。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 (光明網記者 鄭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