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甄杰(華東政法大學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
新年伊始,在AI大模型、仿生機器人、腦機接口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杭州六家科技新銳企業(杭州“六小龍”)迅速出圈?!翱苿撔↓垺钡母傁噌绕?,不僅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也進一步引起了各地區各園區對杭州發展模式的思考。杭州“六小龍”引發創新生態之問,在筆者看來,由“產業、空間、關系”所構建的創新生態環境將成為城市、園區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衡量指標,以及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任務的關鍵。
杭州“六小龍“背后的城市密碼
形成了“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生態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杭州以阿里巴巴等巨頭企業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形成城市深厚的數字經濟與互聯網產業基礎,并為小微企業、初創企業提供優質的“熱帶雨林”式生長環境,完成了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的發展模式轉換。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落地”。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從硬件制造到軟件開發、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進行產業布局,杭州打造了完整的數字經濟產業,通過促進企業間緊密合作實現協同創新。例如,阿里云的“飛天”操作系統等使得杭州AI企業的算力成本大幅降低,并產生“一技術多場景”的裂變效應。
從“短期補貼”到“長期主義”。杭州市2014年將數字經濟納入“一號工程”,率先提出“發展信息經濟,推廣智慧應用”,2016年成為中國首批“數字經濟”城市,并在2018年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體現了政策的連貫性,避免了“短平快”的政策陷阱。并且,政策支持不僅局限于短期的財政補貼,而是通過建設“中國視谷”、數字貿易示范園區等形成產業生態,從而推動數字經濟的長期發展。
從“即期扶持”到“信任激勵”。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不僅包括資金扶持、項目獎勵、租賃優惠等即期利益與回報,而且更加重視資源對接、預留場地等長期信任激勵。激勵模式的轉變驅動了企業的創新發展,補充了“陽光雨露”式的產業生態要素。
落實了“肌理清新”的創新空間
“片區聯動”的創新協同空間。杭州的空間布局以城西科創大走廊為核心,打造了聯動高新片區、西湖片區、余杭片區等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其中,杭州“六小龍”中有一半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后者落戶了浙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2個大科學裝置、5家浙江省實驗室,這為“六小龍”等各類創新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和技術協同場景,推動了產學研深度融合。
“化學集聚”的創新產業空間。圍繞重點區域、企業或知名大學等,杭州聚力打造“七圈多平臺”的創新產業空間體系。其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集中在環南湖創新圈、環阿里(未來科技城)創新圈、環浙大創新圈等空間,創新圈內部以及各創新圈之間的創新主體深度合作,形成了較好的化學集聚效應。
“資源整合”的創新策源空間。杭州依托創新策源空間,高效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激發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效鏈接。比如,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在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中的先導作用,形成高校策源功能區;圍繞高水平實驗室建設創新平臺,縮短產學研轉化的時空距離,形成實驗室策源功能區;借助片區城市更新契機,發展多樣化、嵌入式的創新社區。
“無事不擾”的創新支持空間。秉承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理念,政府基于企業的真實需求進行政策賦能,減少對企業關懷式的行政干預,切實優化營商環境,構建“無事不擾”的創新支持空間,有效實施“有求必應”的精準支持,讓企業在安靜、專注的環境中成長。
深化了“各就其位”的創新創業關系
“靶向”支撐關系。通過專項政策為“六小龍”企業提供早期資金支持,例如,“強腦科技”在2018年獲得早期投資,并在2024年由杭州創新基金接力完成2億元直接投資;推出“算力券”支持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每年總額達2.5億元,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國家、省級資助經費的25%配套支持;通過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導入產業鏈資源,如助力DeepSeek接入阿里云,加速商業化落地。
“耐心”賦能關系。通過“耐心資本”優化創投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容忍技術研發的高失敗率,并以讓利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長期投資。
“粘性”激蕩關系。通過優美的自然人居環境、活躍的創新創業氛圍、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吸引、留住并激發大量高素質科技人才。例如,以71個青荷驛站為來杭求職、參加面試或創新創業活動的非杭籍且無房的青年群體提供7天免費住宿及多元化配套服務;以年度“萬物生長大會”激發創新主體交流經驗、分享資源、腦力激蕩,形成了“創新活力之城”的獨特魅力,人才凈流入率一直穩居全國前列。
“協同”共生關系。通過構建“鏈長+鏈主+專精特新”協同機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為“六小龍”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供應鏈支持;重視政府、高校的資源整合作用,建立未來科技城“之江實驗室”等以智能計算為重點發展領域的研究機構,形成“平臺+高校+企業”的人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政府、高校、企業、資本之間的協同共生,為科技企業的發展與商業化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
“親清”政商關系。通過“親清在線”數字平臺,實現政企在線互動、政策在線兌付、服務一鍵直達。政府定期舉辦“親清直通車”活動,邀請企業家與政府部門面對面交流,直接反映問題和建議。實施“陽光政務”工程,通過公開透明的政務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增強政府公信力。
加快構造“產業、空間、關系”一體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
杭州“六小龍”科創企業的出圈引起了一眾城市及國家級產業園區的集體反思,在產業轉型及創新成效、空間聯動及作用要求、關系協同及合作目標等方面提高創新生態系統建構的水平。
增加產業認知深度與協同力度
描繪并掌握動態產業地圖。深耕現代產業集群重點內容,圍繞主導產業細化并動態完善產業全景圖譜,將產業地圖“上墻、上線、入腦、入心”,以產業認知深度找準發展著力點,形成一支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專業型、復合型工作團隊。
提供伴隨式產業跟蹤服務。加強城市、產業園區等與專業團隊合作共建協同發展聯合體,持續跟蹤重點產業、持續了解骨干企業、持續轉化服務成效,形成“產業總體研判-區域發展剖析-服務成效保障”的全周期伴隨式工作特色,提高全員產業服務水平。
依托重點產業建構生態優勢。依托城市、產業園區所確立的重點產業,增強“鏈主”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核心作用,吸引并帶動縱向鏈上企業、橫向配套企業的集群式發展,特別是,為初創企業提供強勁的產業基礎與創新氛圍,形成產業生態。
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企業技術需求的發現、對接與跟蹤機制,落實高校、企業等重大創新平臺對各主體的凝聚與聯動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共享與合作。開設園區場景應用實驗室,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提供“試煉場”,進一步形成各主體的協同創新。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精準定位數字化轉型方向,制定科學合理的轉型規劃。提供數字化專項基金或轉型補貼,落實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強化數據資源管理,開展產業鏈與工業互聯網的“鏈網協同”發展,優化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
提升空間依存溫度與凝聚親和度
打造綜合性創新空間生態。依托重點創新平臺,打造“環高?!薄碍h企業”等創新圈或創新社區。形成集研發、孵化、辦公、生活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空間。通過建設專業化特色園區,為企業提供研發實驗室、測試場地等配套設施,提供定制服務。
豐富“兩化”特色活力空間。在城市更新、園區更新中打破生產與生活功能的嚴格劃分,構建將居住、工作、交流等功能有機結合的特色活力空間。構建“共享街道”“創享特色園”等外化創新空間,以及由各類活動主題凝聚人群的內化創新空間,保持高水平創新活力。
提升空間設計親和度。提高職住平衡,加強空中花園、下沉廣場等多種層次、公私結合的公共空間設計。通過慢行步道、空中連廊、景觀軸線串聯空間功能節點,營造人性化與生態化的空間環境。并且,預留空間彈性,增強企業及其員工之間的互動合作。
優化“無感監管”創新空間。推行“無事不擾”“無感監管”,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對企業的精準高效監管,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建立政策在線平臺,實時更新政策信息,增強政策透明度,提高政策落地實施效率,為企業提供專注發展、聚力創新的高效空間。
加強主體關系粘度與創新效度
建設宜居宜業的創新家園。深化實施人才吸引、保留、成長等政策,設立人才飛地和人才工作聯絡站。設立“科技創新基金”等產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初創企業。優化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服務,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強化問題導向的政企互動。設置“親清在線”平臺,實現政企在線互動、政策兌付和服務直達。通過“企業服務專員”實現政府與企業的定期溝通,及時發現并解決棘手問題。推行政府網格員與企業網格員結對的“雙網格員”模式,提高服務企業效率。
提高場景創新的過程粘合度。依托場景應用創新促進中心,加快前沿技術的應用場景開發,提高“小微特”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商業化應用。在打造全域場景應用領跑先行區的過程中,推動創新主體形成緊密鏈接的網絡創新關系,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與效度。
落地全鏈條的有組織創新。引導龍頭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組建創新聯盟,支持初創企業形成特色技術研發團隊,并鼓勵各類創新組織內部加強創新活動的制度化、組織化,形成創新的可復制模式,基于全產業鏈打通各接力環節,鍛造科研創新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