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史金銘(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后)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并將“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作為重要戰略部署。當前,數字經濟與傳播技術深度融合,國際傳播格局正面臨深刻變革。數字化為中國拓展國際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率和增強話語權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如何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國,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議題。
數字技術開辟國際傳播新路徑
數字技術通過重塑傳播介質、重構傳播規則、重建文化解碼體系,正在構建以“技術賦權、文化破壁、生態主導”為特征的國際傳播路徑。這種模式突破傳統單向傳播的局限性,形成技術標準驅動、用戶共創參與、虛實空間融合的立體傳播格局,為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開辟新路徑。
中國的數字產業鏈涉及基礎設施、內容創造、平臺運營等全方位發展路徑。利用全產業協同的模式,中國不僅在技術創新上具備領先優勢,還能通過創新內容與產品,增強全球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從而提升國際傳播的效果和覆蓋面。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用戶形成互動,緩解數字內容輸出難題。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正在推動國際傳播模式從傳統的單向輸出逐漸轉變為更具交互性、沉浸式的新傳播模式。這種新范式的革命性在于,它不再局限于信息內容的對抗性傳播,而是通過重鋪傳播的渠道設施、重建文化的解碼體系、重構價值的分配機制,在數字文明的底層架構中植入中國技術標準與文化基因,重塑國際傳播路徑。
數字基建構筑傳播體系新場域
網絡覆蓋、算力配置、數據主權三大支柱構建新型傳播空間,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為國際傳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拓寬國際話語的覆蓋范圍,有效傳遞中國聲音成為核心問題。隨著5G、云計算、數據中心以及衛星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廣泛實施,國際傳播的速度、穩定性和覆蓋范圍得到空前提升,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國際傳播的成本與信息熵。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使得全球范圍內的信息流動更加高效和便捷。例如,“東數西算”工程促進了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為構建更加包容和互動的國際話語生態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通過算力網絡支撐,全球傳播新格局逐步成形。例如,華為云在全球33個地理區域和93個可用區布局數據中心,為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分布式存儲網絡。
數字基建的發展不僅保障了文化數據主權,還連接了更多國際信息網絡節點,拓寬了自主可控的國際傳播通道,為國際傳播注入了新活力。全球數字基建構筑的傳播場域,突破了傳統單向傳播的局限性,形成技術標準驅動、用戶共創參與、虛實空間融合的立體傳播格局,為中國提升國際話語權開辟新路徑,為構建具有效能的國際傳播體系提供技術和平臺保障。
數字產業打造對外宣傳新名片
數字產業不僅為國際傳播開辟了全新的渠道與載體,更成為中國外宣的新名片。通過線上平臺、社交媒體、短視頻及直播電商等新興形式,數字產業拓展了傳播的覆蓋面,增強了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和精準性,成為推動對外傳播的新引擎。比如說,以深度求索(DeepSeek)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產業與《黑神話:悟空》為標桿的數字內容產業,正通過技術突破、文化賦能與產業鏈重塑,為中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形象。
通過技術驅動,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而是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引領者。這種突破性技術的輸出,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數字產業的新形象,讓世界看到我國在高端科技領域的實力和競爭力,逐步改變其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數字產業升級帶來的傳播勢能,最終轉化為國家數字品牌的價值增量。這不僅表現為在產品層面,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還表現為通過技術與文化的深度融合,重構全球市場對中國數字產業的認知框架,并形成“硬科技+軟實力”雙輪驅動的品牌輸出模式。隨著更多數字產業的崛起,中國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必將進一步增強,成為全球數字經濟中的重要一環。
數字經濟時代,我們應以技術賦能文化解碼、以創新重構傳播范式,讓中國的對外傳播既有文明厚度,也具傳播效度,在數字化浪潮中助推新型國際傳播體系建設,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數字化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戰略與理論建構研究”(2024VQH05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