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久文(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而鄉村全面振興則是為了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提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相互關系
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作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兩大戰略,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的“一體”關系。
互為支撐、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雖然各有側重,但實質上互為支撐、相輔相成。城鎮化通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支持。而鄉村振興則通過確保糧食安全、提升農產品質量、為城鎮提供生態支持等方式,反哺城鎮化進程。在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互動中,縣城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城鄉融合的節點,縣城不僅能夠承接來自大城市的經濟輻射,還能將這種輻射擴散到更廣闊的農村地區。通過優化縣城的產業結構和服務功能,可以有效促進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雙向流動。
就業帶動,農業反哺。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和產業的集聚效應能夠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例如,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減少農村人口外流。同時,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也能夠輻射到農村,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鄉村振興對城鎮化的反哺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夠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新興產業,為城鎮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和生態服務。這不僅豐富了城鎮的消費市場,也提升了城鎮的生態環境質量。
縣城節點,協同效應。縣城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不僅能夠承接來自大城市的經濟輻射,還能將這種輻射擴散到更廣闊的農村地區。通過優化縣城的產業結構和服務功能,可以有效促進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雙向流動。縣城的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存在顯著的協同效應。通過提升縣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可以增強其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例如,縣城可以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縣城還可以通過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吸引農村人口向縣城遷移,減少農村的人口流失。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良性互動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良性互動體現在以下方面: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新型城鎮化注重以人的需求為導向,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權益。鄉村振興同樣強調以人為本,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要立足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尊重農民意愿和選擇,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融合發展的目標取向。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兩者相互關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和帶動,鄉村振興的推進也可以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基礎和保障,共同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新型城鎮化帶動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通過促進農業人口的有序轉移,擴大就業容量,為農業現代化進程注入動力。城鎮的發展也會對農產品產生更大的需求,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最明顯的效應就是帶動鄉村產業的升級和轉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可以向農村延伸和拓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還會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和覆蓋,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鄉村振興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撐作用。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產品資源,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鄉村也是城鎮的重要市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持續增強,為城鎮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從促進城鄉要素流動來看,鄉村振興可以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鄉村振興的推進可以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建立城鄉產業合作機制、人才交流機制等,促進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因此,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良性互動,關鍵在于地方政府加強對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統籌規劃,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引導和支持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
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的政策建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了促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機結合,需要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化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以及財政與金融支持機制的完善。通過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土地整理和復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建立健全的財政與金融支持機制,對于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至關重要。通過金融創新,提供更多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解決農村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城鄉之間的就業障礙,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加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城市與農村之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特別是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建設,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助于促進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發力。經過脫貧攻堅戰,我國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獲得了普及,水平也大大提升。下一步通過提升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留在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優化城鄉發展的空間模式。因地制宜,創新模式,是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的基本思路。一是在東部平原最發達的區域,試行全域城市化的模式。以縣域為單元,準確定位城市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在居住空間、商業空間、工業空間等在整個縣域內進行打破城鄉分割的重組,實現空間合理布局。二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建設以經濟強鎮為增長極的帶動區域發展的模式。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例如,2023年昆山市玉山鎮經濟總量達1195億元,完全可以承擔起地方經濟中心的責任。三是在中西部地區以縣城為增長極的帶動區域發展的模式。建設縣域產業中心,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制造業、文化旅游等,建設產業園區,吸引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改善縣城的市政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供氣等,提高縣城的生活質量和發展環境。四是加強鄉鎮建設,選擇若干發展基礎較好、產業支撐較強的鄉鎮,規劃為中心鎮,提高建設標準,發揮縣城副中心功能,帶動周邊鄉鎮發展。
總之,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創新的不斷推進,形成更加協調和可持續的城鄉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