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瑾(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世界一流企業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明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當前,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工智能(AI)技術加速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人工智能的應用形式豐富多樣,包括提供智能硬件、自動化服務、數據處理分析到實現智能交互等。其中,通用人工智能(AGI)模型可跨領域解決復雜問題,具身智能(Embodied AI)通過多模態感知與物理交互,實現自主學習和環境適應。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未來將朝著有益設計、普及應用、解決現有問題以及創造可持續未來等方向持續演進。
(設計:鄭彥)
場景深耕:AI促民生服務“切中肯綮”
人工智能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滲透愈發深入,從消費升級到醫療健康,從教育養老到智慧交通,正成為提升百姓生活質量、推動社會進步的新引擎。
AI助力智能制造與消費升級。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生活,在智能制造與消費升級方面為消費者帶來諸多驚喜:在購買服裝、家具或汽車時,個性化定制系統借助AI技術,能快速響應消費者各種差異性需求。生產環節中,企業運用實時生產數據分析,提前維護設備、優化工藝并精準識別產品缺陷,讓消費者拿到的商品質量更有保障。高危環境下,智能協作機器人提升生產安全性,保障產品品質穩定。購物時,智能客服憑借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24小時在線,商品咨詢、售后問題都能快速得到解答。AR虛擬試穿技術讓買衣服更便捷,通過手機或店內設備即可看到上身效果。購買完成后,AI物流系統精準配送,更快將商品送達消費者手中。此外,消費數據分析也能助力企業優化產品與服務,消費者能有更多優質產品與貼心服務可選。
AI助力智慧醫療與智慧康養。人工智能深度應用于醫療健康領域,構建多層次服務體系:輔助診斷系統能整合多源醫療數據以精準識別病灶,三維建模技術可有效支持復雜手術規劃,AI藥物研發能顯著縮短藥物開發周期。智能導診系統可優化就醫流程,遠程診療平臺能促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急救資源調度系統實現精準響應。在智慧養老方面,智能家居設備實時監測老人生活狀態,可穿戴設備進行健康數據動態分析,軌跡監測系統及時預警安全隱患。“AI+機器人”創新應用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協助,個性化健康管理系統依據用戶特征定制養護方案。
AI助力教育發展與素養提升。今天,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教育體系多維變革。個性化學習系統通過學情分析定制專屬方案,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智能語音系統精準提升語言學習效果。教師端AI助手自動完成作業批改、課件制作等基礎工作,虛擬實驗平臺豐富教學資源庫。教育公平維度取得突破性進展,促進全面素養提升。在線教育平臺打破地域限制輸送優質資源,特殊教育輔助工具助力殘障學生平等參與。職業技能培訓領域,AI模擬真實工作場景開展實訓,個性化課程體系加速技能習得效率。
AI助力智能出行與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在構建智能出行體系方面也有著突出亮點。如,交通流量預測系統動態優化信號燈配時,智能導航提供個性化路線規劃,共享出行平臺實現資源精準調配。自動駕駛技術進入實測階段,環境感知系統實時預警道路風險,事故處理效率顯著提升。在城市治理層面,AI環境監測平臺及時發現污染問題,智能安防系統通過行為識別強化公共安全。城市資源配置模型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模式轉型。
有序發展:在發展中筑牢“安全堤壩”
效率提升與適度超前建設。數據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驅動作用,通過合理的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挖掘數據價值,為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和優化提供堅實支撐,從而推進創新應用的落地。同時,提升AI建設的投資效率至關重要。在投資過程中,需注重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盲目投入和資源浪費。此外,適度超前建設數據中心、算力基礎設施等,能夠為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筑牢數據、算力、算法的堅實基座,為未來技術的迭代升級預留空間。
主動設計與立法監管保障。AI的應用過程涉及與人的關系和與其他AI的關系,其中包括其權利邊界問題。對AI權力進行主動科學設計,明確其在應用中的權利邊界、智能代理的權限范圍以及決策程度,是實現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例如,規定AI在處理用戶數據時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智能代理在不同場景下的操作權限,以及界定AI決策的適用范圍和責任歸屬,從而使人工智能的應用更加規范、透明和可信賴。同時,也要注意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特別是“AI換臉擬聲”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當濫用,極易引發違法侵權行為,嚴重威脅用戶的數據隱私和安全。因此,盡快出臺人工智能法,對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明確各方的權利和責任,為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行業挑戰與積極轉型應變。AI應用各個行業帶來沖擊,各行業要積極尋求適應時代的AI之變。以教育行業為例,傳統教育模式與課程體系面臨挑戰,需回歸教育本質,思考如何適應AI時代。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習引導者”,提升數字素養與跨學科能力。課程體系亟待重構,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核心素養,革新現有課程內容與評價標準。同時,AI倫理問題突出,如算法偏見加劇教育不公平、技術依賴弱化學生能力,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成為教育者難題。為此,教育行業要從政策制定、教師培訓、社會引導等多維度思考調整轉型問題,讓AI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
AI人才與“AI力”培養。當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給相對不足,難以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加速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多樣化、高層次的專業人才。通過優化高校相關專業設置、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職業培訓等方式,培養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掌握先進技術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各個行業中培養既懂AI又懂行業的跨界人才。鼓勵行業從業人員學習和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他們運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融合向善:讓AI成為“全民可及的溫暖”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正從“點狀突破”向“面狀滲透”轉變,其發展潛力與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社會需求緊密相連。在科技發展和應用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大程度地釋放科技的“善”,同時防范潛在的“惡”。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科技的適老化、公平性、包容性。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人工智能+”行動為綱領,為技術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徑。未來,隨著具身智能、6G、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的突破,AI將進一步融入生產生活,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力量。同時,AI與一些新技術、新材料的融合,還將進一步迭代創新。與6G相互促進,推動物聯網、產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提供更強大的支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遠程醫療、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更大便利;與電子皮膚等新材料相結合,模仿人類皮膚感知,實現柔性傳感,使機器人或其他智能設備具備類人感知能力。科技發展從未止步,在這一進程中,唯有堅持創新驅動、普惠共享、安全可控的原則,通過主動設計合理的發展路徑、實施有效的監管措施,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方能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切實促進民生福祉提升,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