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傅慧芳(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添福(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閩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不僅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時代彰顯。
黨建引領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戰斗堡壘。黨建引領可以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監測和幫扶,及時發現和解決返貧風險,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通過發揮黨組織在政策宣傳、組織協調、監督落實等方面的作用,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變,從而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時引領廣大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共同實現農村的繁榮富裕。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筑牢和諧穩定社會基石。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領導核心功能,憑借其廣泛的組織動員能力,培養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服務組織,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治理,切實發揮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從而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鄉村治理嶄新格局,切實增強鄉村治理的社會協同效應。同時,黨建引領還能深度促進鄉村法治建設。通過強化鄉村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在農村社會全力維護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為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營造優良的社會環境,提供堅實的社會秩序保障。通過黨組織的領導和協調,更好地整合各方資源,形成鄉村治理的合力,提高鄉村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夯實農村可持續發展根基。農村基層黨組織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教育與培訓活動,為農民提供精準的農業技術指導和實用的創業培訓,助力農民熟練掌握新的生產技能與經營管理知識,全面提升農民的專業素養與創業能力,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不斷增強農民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可持續性。通過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典型模范,激發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借助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提升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與工作能力,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以此引導并激勵農民群眾踴躍投身農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更好地發揮黨組織在教育和引導農民群眾方面的優勢,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和綜合素質,增強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信心。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雙重屬性,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共同富裕的物質根基。黨建引領能夠激活制度潛能,為集體經濟賦能。基層黨組織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領辦合作社等方式,整合土地資源、盤活閑置資產,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變革,構建穩固的集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引領能夠驅動科技助力,為集體經濟增效。依托“黨建+科技”平臺,基層黨組織發揮組織協調優勢,引入科研機構協同發力,加速現代農業技術落地應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黨建引領能夠保障分配公平,為集體經濟固基。基層黨組織構建公開透明、科學合理的收益分配體系,確保集體收益優先用于農村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同時精準依股分紅,維護農民財產權益,激發共建熱情,推動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環,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共同富裕的組織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是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選拔政治素質過硬、致富能力強、群眾威信高、作風正派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加大對村黨組織書記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其領導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注重從農村青年、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中發展黨員,優化黨員隊伍結構,提高黨員隊伍質量。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三是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靈活設置農村基層黨組織,推動黨組織向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產業鏈等延伸,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四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制度建設。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議事決策、組織生活、黨員管理等制度,規范黨組織的運行機制,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要通過黨建引領,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一是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對農村集體土地、林地、荒地、水面等資源進行清查登記,合理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等方式,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二是發展特色產業。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引導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特色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創新集體經濟實現形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股份合作、聯合經營、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形式,與其他經濟主體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首先,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是基礎。要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順暢流向農村。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村的發展條件和吸引力,還能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城市資本和先進技術向農村產業滲透,特別是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新興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有效提升農村產業的附加值。其次,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是關鍵。加強城鄉產業規劃的精準銜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鼓勵城市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通過打造城鄉產業鏈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實現城鄉經濟的良性互動,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最后,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讓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通過黨建引領,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二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挖掘農村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農民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三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勵和支持農民自發組織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文化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參與度和文化獲得感。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要通過黨建引領,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一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對農村水、土、氣等生態環境的監測和治理,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二是推進農村綠色發展。鼓勵和支持農村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綠色產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三是加強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開展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化素養。加強農村生態文化設施建設,打造生態文化景觀,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礎理論研究”〔22VRC1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