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解晉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這是落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的具體舉措。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前沿技術,近年來向消費領域滲透,帶來消費場景、消費方式和消費對象的深刻變革。語音助手、智能汽車、掃地機器人等智能產品層出不窮。從家庭到職場,從教育到醫療,從交通出行到文化娛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持續擴展,功能不斷豐富,深刻改變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把握智能消費發展新機遇,培育智能消費增長新動能,對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智能消費賦能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與消費結合,可以幫助消費者作出科學決策,提供個性化、智能化服務,助力美好生活。在穿戴設備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智能眼鏡同聲傳譯、同聲傳寫等功能,提供準確翻譯。在交通領域,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智能汽車應對復雜路況和天氣條件,實現長時間、遠距離安全自動駕駛。在家居領域,通過智能家居系統,不僅能實現語音直接控制,還可以根據設定自動調整室內的光線、濕度和溫度,為消費者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
智能消費擴大國內需求。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智能消費方興未艾,正成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打造新場景。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服裝、美妝、家居等行業,人工智能打破虛擬和現實之間的界限,通過生成效果,打造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消費場景。基于人工智能的銷售客服全天候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并基于大數據提供個性化、人性化選購建議,為消費者帶來全新消費體驗。另一方面,打造新產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算力支持,個性化、品質化、智能化產品不斷涌現,為消費者提供新選擇。除賦能汽車、眼鏡、家電等傳統消費品外,人形機器人、智能寵物等更具互動性和情緒體驗的新產品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引領消費新風尚。此外,打造新熱點。當前,我國在醫療、養老等方面存在不少“痛點”亟待解決。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科學的診療建議,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居家智能機器人還可以提供家政、呼救、提醒、聊天等陪護服務,有望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智能消費推動產業變革。市場經濟中,生產的目的是獲利。因此,需求對供給往往具有牽引作用。智能消費蓬勃發展,催生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操作系統等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產業創新生態和企業聯盟。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智能消費的興起,激發行業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提高芯片算力、優化框架設計、改善模型生成效率。生產和消費互動,形成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動態平衡和發展閉環,不斷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6.4%。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已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智能消費助力智能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應當看到,智能消費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一是隱私與數據安全風險。數據是訓練和優化人工智能模型的基礎,人工智能基于數據進行“思考”和“決策”。如果數據存儲和傳輸過程中存在漏洞,模型訓練涉及的數據泄露,將給消費者帶來損失。比如,智能穿戴設備往往記錄、儲存消費者的人臉、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及位置、出行路線等個人隱私。個人隱私泄露將導致數據安全風險,引發公眾擔憂。二是智能產品技術尚不成熟,產品力有待提高。不少智能穿戴設備面臨人機交互不暢、語音指令識別不準等問題,影響使用體驗。不同品牌智能設備之間通信協議不統一、設備不兼容、數據互聯互通存在阻礙,影響使用效率。此外,電池壽命短、能量密度不足導致“續航焦慮”。網絡環境不佳導致產品反應慢。市場教育成本大、市場接受度低等,都是制約智能消費的重要原因。三是產權等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約行業發展。健全的產權制度是市場有效有序運行的前提。生成式人工智能及相關設備在文學、繪畫、視頻創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在模型訓練中“攝入”的海量作品和數據積累,在現實中難以征求每位所有權人同意,由此產生作品產權爭議。此外,人工智能產品輸出虛假信息、提供錯誤建議造成的損失如何歸責,在實踐層面同樣存在分歧,制約行業良性發展。
推動智能消費發展,關鍵是聚焦智能消費面臨的痛點、難點,有的放矢打破制約智能消費的瓶頸,釋放智能消費增長新動能。一是多措并舉完善數據安全體系。人工智能模型對個體信息的收集、使用,應詳細告知用戶,并取得明確同意。強化數據主體對自身數據的知情權、決定權、刪除權等。通過推動重要數據匿名化處理、加強訪問控制技術、分類分級加密個人信息等手段強化信息安全。二是以高水平人才培養助推技術進步和產品力提升。聚焦芯片設計、基礎大模型開發、開源生態建設等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發揮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產學研協同育人。在場景培育、終端應用、產品零配件等方面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智能產品的功能、品質和體驗升級。三是以完善法治體系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特征,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產權制度。特別是明確人工智能作品的權屬及收益分配,明晰人工智能輸出信息、提供決策導致的損失歸責。由人工智能“換臉擬聲”導致的侵權和違法現象,司法規制和監管也應及時跟上。(解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