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調查研究、民營企業、消費潛力、法治高校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歐陽輝: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
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歐陽輝表示,調查研究是我們黨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獲得真理的方法論。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關切,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理解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切實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基層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研究和解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勁動力。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只有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開展高質量的調查研究,把問題的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和危害性等搞清楚,辨明哪些是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哪些是體制機制的問題、哪些是能力不足的問題,才能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有的放矢推出有效舉措,在解決問題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堅持優良作風和科學方法相促進。深入學習貫徹《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堅持優良作風和科學方法相促進,擁抱更美好的智能時代,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增強調查研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同時,堅持常態化和制度化相協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應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完善調查研究制度,切實抓好貫徹落實,不斷提高調研質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永貴、馬雙:釋放消費潛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王永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馬雙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當前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之首,凸顯出提振消費的關鍵作用。我們要順應趨勢,持續增加消費新供給,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為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注入強勁動能。一是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釋放勞動、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潛力,加快構建以技能和貢獻為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豐富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來源,促進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提升城鄉居民消費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二是擴大入境消費和進口消費。要大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擴大入境消費和進口消費,支持首發經濟發展,引領全球消費趨勢,不斷優化國際化消費環境。深化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推動國內消費平臺全球化布局,鏈接國際市場新需求和國內科技創新應用。三是培育智能化新型消費。要深入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進一步提升政策效果,把更多智能消費品納入支持范圍,持續釋放數字消費潛能。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持續推廣“營銷智能+消費”,不斷提升消費能級,以高質量消費引領產業創新升級,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四是形成綠色低碳消費方式。推動綠色產品高質量供給,發揮財稅、金融和投資政策引導作用,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發展,加速構建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管理體系與碳標簽認證機制,促進綠色消費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五是發展高品質精神文化消費。要持續提升文化服務和產品供應機制,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豐富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供給,強化文化與科技融合,培育更多具有創新、跨界等特點的新型融合消費業態,增強供需適配性。
摘編自《經濟日報》
【曹東勃: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曹東勃指出,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及強,不斷發展壯大,為振興國家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為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一,要胸懷報國志。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大國博弈和科技競爭持續深化,民營經濟正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要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助力國家提升戰略競爭力。其二,要一心謀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民營企業抓住數智時代的發展契機,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賽道尋求新的突破,形塑新的市場競爭力。民營企業家要將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堅守主業、做強實業的過程中,積極投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其三,要守法善經營。守法經營是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基礎和底線,新時代新征程,民營企業更要堅持誠信經營、依法納稅、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其四,要先富促共富。先富促共富體現了民營企業家的社會擔當,作為“先富起來”的群體,其在時代發展洪流中形成累累碩果的同時,有責任通過產業投資、創造就業、公益慈善等方式,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開宇:以弘揚法治精神為要義,推進新時代法治高校建設】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吉林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基地研究員王開宇表示,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切實推進法治高校建設,能夠更好完成高校的五種職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精神于個人而言至關重要,承載著成長與奮斗的勇氣;于民族而言,是民族自我意識與民族本體文化的自我認同;于國家而言,“國無精神則不強”。所以,法治精神可被看作法治高校建設的靈魂所在。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能夠進一步純潔社會風尚,提高全民法治素養。高校管理者在推進法治高校建設中應該自覺弘揚法治精神,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在管理中要充分體現法律的主旨要義,即保障師生的權益和維護高校的良好秩序,促進高校良性發展與進步。法治高校建設中,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弘揚法治精神,同時也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內部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設。另外,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有序推進法治高校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師生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不斷探索與完善法治高校建設,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