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開宇(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吉林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基地研究員)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國共產黨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會議上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十一個堅持”。“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所以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切實推進法治高校建設,能夠更好完成高校的五種職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十一個堅持”的第一個堅持,就是要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推進法治高校建設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是第一要務,也是本質特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依法治校的根本遵循,有利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高校建設中,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學校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要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委在推進高校全面發展中的把關定向作用。同時,要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將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所以“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2024年9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新時代高校建設與發展的前提是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高校黨委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如此才能進一步凸顯重要使命和職能擔當,這也是加強法治高校建設必須遵循的途徑。
以依法治校為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安排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改革任務,提出了以法治推進改革、以改革完善法治的若干重大舉措。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法治高校建設的重要前提。
從人類歷史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層面看,法治在維護社會秩序、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中至關重要。我們要實現2035年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推進法治高校建設是基本條件,更是前提條件。在憲法框架下,需要進一步明確與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礎,為法治高校建設提供法律上的根本遵循。法治高校建設的前提是依法治校,高等院校要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完善學校章程,堅持系統化思維,推進校內制度的調整完善工作,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依法行政,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大學。
以系統統籌為抓手
推進法治高校建設,要堅決落實學校黨政負責人是依法治校的第一責任人制度,將法治高校建設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中,建立健全議事規則等制度文件,堅持系統統籌,切實完善法治高校治理體系。法治高校建設是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需要與時俱進同時代相呼應。
堅持系統統籌,就是要從全局入手,從大局著眼,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法治高校治理體系建設,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高等學校的根本制度。法治高校建設要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依照《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黨內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規定,高校黨委切實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在切實完善法治高校治理體系過程中,要始終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義和主旨思想。只有如此,法治校園建設才能保持正確方向,才能更好為依法治國服務。
在法治高校建設中,高校黨委要始終在依法治校中把握總的方向,黨員領導干部要切實成為依法治校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施者。高校實踐中,要通過法律課程、專題講座、模擬法庭等形式加強法治教育,提升師生的法治素養和法治實踐能力。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讓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運用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切實完善法治高校治理體系過程中,要組織廣大教師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師生之中樹立牢固的法治思維和意識,同時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積極引導進行法治類社會實踐和服務,有效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走進課堂、走進社會,教育和引導高校學生學好用好習近平法治思想,運用法治思維應對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以弘揚法治精神為要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精神于個人而言至關重要,承載著成長與奮斗的勇氣;于民族而言,是民族自我意識與民族本體文化的自我認同;于國家而言,“國無精神則不強”。所以,法治精神可被看作法治高校建設的靈魂所在。
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能夠進一步純潔社會風尚,提高全民法治素養。高校中弘揚法治精神,可以建設法治高校,促進高校師生遵法守法并用好法律武器,培養師生的法律素質與法律意識。高校管理者在推進法治高校建設中應該自覺弘揚法治精神,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在管理中要充分體現法律的主旨要義,即保障師生的權益和維護高校的良好秩序,促進高校良性發展與進步。法治高校建設中,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弘揚法治精神,同時也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內部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設。大學章程是法治高校建設的藍本之一,要進一步完善和適時調整大學章程,對制度進行合法性(合章程)審查,形成高校良好的內部治理生態機制。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有序推進法治高校建設,要堅持黨的領導,弘揚法治精神,堅持師生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不斷探索與完善法治高校建設,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