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戴宏偉(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2025年全國兩會上,“科技創新”成為高頻詞。城市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空間載體。一方面,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創新目標:“六定”
城市創新及發展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是,必須切實按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揚長避短、突出優勢的原則來進行。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標準是根據所在地區的要素稟賦、產業水平等來決定在什么領域加大創新,這也成為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最關鍵的一個衡量因素。以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深圳、無錫等地取得成功,有些城市卻遭遇“滑鐵盧”,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在龍頭企業、配套產業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具體而言,城市制定創新發展目標的步驟可以歸納為“六定”,即定地位(確定本地處于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定目標(確定本區域發展的地位和目標)、定功能(確定本地在周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定優勢(明確本地的要素及產業優勢)、定特色(找準本地特色資源及產業)、定結構(合理選擇主導產業)。最根本的標準還是要根據本地實際來制定創新目標和規劃,否則,制定出來的規劃可能說對于城市創新發展毫無意義,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產業升級:“六性”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不斷將現實中低級、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向更高級、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在城市經濟中,如果能根據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和本地經濟的優勢正確選擇主導產業,并加以重點扶持和培育,該產業會極大地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反之則會對經濟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城市的產業升級及新興產業的培育,應遵循以下標準:
一是需求性。即該產業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符合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市場需求是決定和影響產業產生、發展和衰退的根本性因素,沒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產品銷路不廣,就不可能成為主導產業。這就要求選擇主導產業時必須注重產業的市場需求,不但要有現實需求,還要有較大的長期需求和潛在需求。比如,如果某市現在仍把家用縫紉機作為主導產業,明顯與居民現時需求不相適應,該產業的發展前景也不會樂觀。
二是先進性。即符合科技創新的趨勢,能夠得到技術進步的支持。產業升級的背后是科技創新的支持。如果沒有密切相關的行業技術進步,就沒有可能推出新的產品、改進新的工藝、衍生新的業態。因此選擇主導產業也應當密集關注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及時吸取先進技術改進本產業的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才能占領行業前沿陣地和制高點,立于不敗之地。一方面,應當抓住新技術出臺的機會,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及時以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三是關聯性。即產業關聯度高,對相關產業有較強的帶動作用。一個產業能否成為主導產業,除了考量其市場前景如何之外,還要考量其對其它產業的帶動作用。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曾指出,在經濟活動中,有兩種效應對一個產業的產生、發展起到了誘導作用:一是后向聯系效應,即“每一非初級經濟活動將導致通過國內生產,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圖”,也就是一個產業部門的產生可以通過其投入供應而衍生需求,從而導致作為其原材料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二是前向聯系效應,即“任何在性質上并非唯一滿足最終需求的活動,將導致利用其產品作為某種新生產活動的投入的意圖”,也就是通過對其產品的利用會導致產生一系列新生部門、產業。赫希曼認為,“缺乏相互依存的聯系,是不發達國家經濟的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因此,應合理選擇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帶動當地上、下游產業發展。
四是重要性,即在城市經濟中占有一定的份額,有較強的影響和發展潛力。作為新興產業、主導產業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是它要具有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要有足夠的能量與擴充力量,該能量釋放足以帶動和影響其它產業并起到強正相關作用。也就是說,一個產業能不能成為主導產業,必須在GDP中達到一定比重,才能對當地經濟增長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
五是優勢性,即能夠充分發揮本地的比較優勢。由于各地區在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別,經濟基礎和產業條件也不一樣,因此在選擇、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時不能搞“一刀切”,應該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本地實際情況找出自己的突出優勢,以比較成本的高低作為確定主導產業的重要標準,并根據本地比較優勢的變化來不斷調整主導產業。
六是社會性,即就業效果好,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城市經濟中,既面臨著農業剩余勞動力涌入的壓力,還存在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新增城鎮勞動力的安置等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產業就業機會的大小,應當是各地在選擇主導產業時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就業一方面是經濟問題,同時還是社會問題。因此在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對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水平給予充分重視,不能盲目地超前布局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相當的時期內,勞動力資源豐富仍將是我國大多數市縣的基本優勢,在主導產業選擇上也必須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根據以上分析,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核心是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一個主導產業的制定如果不能立足本地的實際情況并發揮其比較優勢,那就不能說是客觀的和實事求是的,也就不可能起到帶動相關產業和整體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無論哪一個產業或行業,只有充分發揮本地特色,才能有優勢、有活力、有市場。我們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找準優勢,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創出品牌,以特色開拓市場、搞活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使特色產業成為城市經濟的基本增長點。在國內某些產業如光伏、新能源已出現不同程度趨同的形勢下,各地應避免在已形成過度競爭的行業上進行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應充分發揮本地比較優勢,另辟蹊徑,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其他地方沒有基礎和優勢的行業和產品,在擴大投資、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時突出本地特色,從要素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幾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城市真正具有優勢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城市發展:“六拼”
一是拼天時更拼地利。人們常說,做事成功需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里的“天時”就是指國內外經濟形勢、國家的相關政策。風投圈子里有句話叫做“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這個風口也是指天時。也就是說,各地發展經濟、進行創新要考慮國家政策的影響,如果能乘國家支持某個行業發展之勢,“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必會事半功倍。但絕對不能盲目跟風,因為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們除了要“仰望星空”,還需要腳踏實地;除了想到當地“想干什么”,還要考慮“能干什么”,細細考量腳下這片承載了千萬百姓生存和發展希望的土地,更適合干什么。
二是拼高度更拼特色。產業結構高度化是發展新興產業題中應有之義,但并非唯一目標,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關鍵是立足自身優勢,拼出自己的產業特色,才能形成較強競爭力。
三是拼投資更拼優勢。許多地方在招商引資或政策支持中只對于投資多、規模大的大項目、大企業感興趣,而忽略了中小企業在地區產業競爭力中的關鍵作用。實際上,如果一個地區擁有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優勢明顯的中小企業,在競爭與發展中同樣會脫穎而出。
四是拼科技更拼市場??萍紝τ诋a業競爭力固然重要,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不應盲目比拼產業發展中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更看是否適應市場需求,能否占領市場。
五是拼規模更拼人才。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會極大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但產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時期的培育和各方面的積累,尤其需要關鍵人才的推動。這里的人才,不僅是技術人才,運營管理、廣告策劃、公關談判等方面的人才也很重要。因此城市培育更好的營商環境、宜居環境,吸引更多人才非常重要。
六是拼管理更拼服務??萍紕撔录爱a業競爭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政府的引導、調節與管理,更需要政府以優良的服務去“筑巢引鳳”,鼓勵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這不僅包括優良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網絡等硬件設施,還包括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高效的服務體系、優良的市場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