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馮惠玲(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祁天嬌(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員、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
文化數字化是我國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戰略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新時代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與落地指明了基本方向。
要以科技融合、數字賦能實現面向現代化的文化資源發展轉型。面向現代化是走好文化數字化新路的首要任務。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關鍵在于數字化賦能文化資源建設與發展的全生命過程。數字化賦能文化資源建設與再生產,需著力用數字手段實現文化領域跨資源融通建設與整合挖掘,統籌利用已建成或在建的文化數字化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實現對多來源、多類型、多模態、多結構文化資源的跨庫、跨機構甚至跨領域整合,建立關聯文化數據網絡,形成涵蓋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新型數字遺產在內的國家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新體系,發揮數字文化資源規模化效益,實現我國文化資源存量優勢向再生產優勢的轉化。數字化賦能文化資源轉化與再利用,需著力借助數字媒介實現文化成果跨媒介表達煥活與產品開發。數字化賦能文化資源傳承與再發展,需著力通過數字空間實現文化要素跨時空傳承與生命延續。依托數字網絡、融媒體技術以及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傳統文化在“云端”以“漫游”的方式再現其當代價值。
要以開放共享、數字出海實現面向世界的文化敘事傳播轉型。面向世界是拓寬文化數字化新路的必然要求。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敘事傳播,一方面要“走出去”,讓世界了解和享受中國文化;另一方面要“有回應”,讓世界對中國文化產生共鳴,帶動國際文明對話。要實現“走出去”且“有回應”,首先,要主動建設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數字文化資源。一要“數字升維”,建成多語種、多功能的海外版本數據庫或關聯數據集,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社區的有效連接。二要“理解降維”,將現有文化資源的專業性、學術性內容轉化為能夠與國外受眾文化傳統、接受習慣結合起來的新敘事成果,以柔性方式塑造可感、可知、可愛的中國形象,用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解釋中國文化。其次,要高效打通數字出海與海外傳播渠道。一要發揮文化的交叉融合屬性,以文化“出圈”帶動文化“出海”,實現多領域、跨領域協同出海與交流合作。二是發揮數字媒體的多元屬性,打造全媒體數字出海傳播新格局。最后,要有力健全中外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機制。我國各大城市可以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城市精神內涵,整合區域內各領域、各部門力量,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故事,打造城市國際名片,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與國外多層級主體開展文化項目合作,以多元合作保障中外合作落地,以城市文化共情推動世界文明互鑒。
要以系統保護、數字增值實現面向未來的文化精神傳承轉型。面向未來是文化數字化道路之方向。面向未來的文化數字化,要在系統性留存文化遺產與集體記憶資源的原則下,實現跨資源數字化整體保護。數字時代文化供給方式的重大轉變,要求文化資源建設者和文化服務提供者,在各類型、各來源數字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文化數據網絡的整體性建設,并基于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文化智能服務和高效知識供給。數字時代文化需求側也在快速變化,數字平臺成為文化消費主場景,專題式、系列化、持續性的文化產品關聯服務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從而要求在數字融媒體平臺矩陣中建設完整的數字文化服務生態。面向未來的文化數字化,要在開放式更新文化資源建設、文化敘事傳播和文化精神傳承方式的同時,實現數字文化價值的持續性提升。數字增值強調在文化數字化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文化數據化、知識化和智慧化,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和文化產業優勢,以文化數據要素價值反哺傳統文化行業,使文化資源價值與時俱增而非歷時衰減。數字增值的核心是利用新技術和新的資源關聯創造新的故事邏輯、新的傳播路徑和新的呈現方式,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這種數字關聯既是歷史傳統的準確體現,又是時代精神的創新挖掘。
“三個面向”并不是文化發展依次推進的階段,而是在文化本體保護與文化數字時空共建過程中的深度統一和共融發展。其中,面向現代化強調數字化賦能文化本體的系統保護和創新開發;面向世界強調以空間擴展推動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文化影響的寬度;面向未來則強調在文化“雙創”過程中延續文化生命的長度。三者互為條件,互相連通,共同支撐中華文化的薪火傳承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