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夢云(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首席專家、執行院長)
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新時代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全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一些基層地區存在優質文化資源供給不足、分配不均、實效不強等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面臨新挑戰新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進一步打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關鍵在于聚焦手段、載體、領域、隊伍四個方面協同發力、綜合施治。
一、激發數字技術獨特優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對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數字智能技術推進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為優質文化資源的傳播和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將優質文化資源科學整合、快速傳播,通過數據分析群眾的文化需求及文化喜好,能夠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可及性。
利用數字技術搭建公共文化服務對接平臺。建設全面覆蓋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信息平臺,不僅能夠將優質文化資源科學整合,提高其資源利用效率,還能夠建立更多公眾溝通渠道,實施差異化配送策略,提高優質文化資源與群眾需求的契合度。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著力打通文化數字資源所屬主體之間的資源整合渠道,建立全國性的數字文化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區域數字文化資源平臺服務系統,推動全國不同層級、不同地域公共文化機構的數據共享與協作,為基層群眾提供在線訪問、閱讀、學習、交流等更為豐富的服務。在確保文化資源供給充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先進數字技術精準分析功能,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文化服務平臺,收集并分析群眾的文化興趣、地域差異和文化消費習慣等數據,洞察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傾向,從而為個性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在搭建對接平臺的同時,充分考慮后期平臺的資源存儲和高效運行,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以及人工智能的推薦、客服等功能,確保各類文化信息與服務的流暢傳輸與獲取。
利用數字技術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對接機制。建立健全基層群眾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饋機制,是實現群眾文化訴求渠道進一步拓寬、表達途徑進一步暢通、滿意度和獲得感進一步增強的重要途徑。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必須切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涵括不同人群的適用性,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強文化獲得感。當前,群眾文化需求征集機制及信息分析應用機制、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預告機制、群眾反饋評價機制等,方式和渠道較為單一,線上互動與數字技術應用較少,給群眾的訴求表達和評價帶來不便。通過官網或手機應用程序設置線上預約功能和電子意見箱,利用視頻會議軟件召開線上座談會,借助項目管理軟件進行全程數字化運作和管理等,能夠建立高效便捷、動態科學的對接機制。
利用數字技術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對接內容。創新數字技術的使用與表現,深度挖掘文化豐富內涵,創造更多有溫度、有力量的精品文化內容,方能更好提供與人民群眾需求適配的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主導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加以整合,面向基層群眾提供菜單式、點單式、預約式的一站式服務。探索“文化+”的新內容新形式、文化傳播的新路徑新表達、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新動能,實現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公共文化資源數智化轉型,不斷豐富基層優質文化資源供給。利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多語言交互等技術,打造多模態、具象化的價值符號及文化產品。開發“穿越式”互動、沉浸式體驗等文旅項目,實時實地實現云上沉浸式觀賞歷史場景、藝術作品、文化遺產等,豐富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讓優質文化資源更快地與基層群眾“直接見面”。
二、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助推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升級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破傳統公共文化設施的單一功能局限,將文化、教育、科技、休閑等功能有機融合;突破傳統場館固定開放時間和服務模式限制,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文化展示與傳播模式,在空間設計上更加注重創意性與個性化,是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交流與體驗場所,是直接服務群眾的文化惠民工程載體。當前,我國已有近4萬座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一公里”,對于傳承城鄉文脈、展現城鄉風貌、留住城鄉記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能夠讓群眾在其中找到心靈的慰藉與文化的共鳴。
優化空間布局與建設路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礎上,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必須優化存量、嵌入增量、適度新建,以滿足群眾便捷性、舒適性、品質化的需求。優化存量,重點在于升級改造和功能融合。對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全面評估,根據群眾需求和時代發展要求,對內部空間重新規劃,提升設施的使用率和舒適度;打破不同公共文化設施之間的功能界限,實現功能融合,打造集閱讀、藝術培訓、文化展覽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空間,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嵌入增量,重點在于嵌入式建設和利用閑置空間。在社區和鄉村的規劃與建設中,預留公共文化空間用地,嵌入新的公共文化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參與文化活動。對城市和鄉村中的閑置廠房、倉庫、辦公樓等具有獨特建筑風格和空間布局的場所進行創意設計和功能改造,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場所。適度新建,重點在于科學規劃選址和注重設施品質。根據人口分布、地域特點和文化需求等因素,科學規劃新建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在設施配置上,選擇先進、環保、耐用的設備,確保長期穩定運行,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突出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公共文化空間,影響著一座城、一個村、一個社區的文化品質、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文化內涵是公共文化空間的核心要素。必須深入挖掘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將特色文化符號和元素嵌入其中,注重文化品牌和形象標識的打造,釋放濃厚生活氣息和歷史文化底蘊,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成展示當地深厚人文內涵、具有審美意向與文化精神的載體,從而更好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新型文化空間建設要同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融合,適當地嵌入各地“十分鐘便民生活圈”、“十五分鐘健身圈”等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中,讓多樣文化活動浸潤百姓生活。在農村地區,推動優秀文化遺產傳承與新型文化空間建設相結合,通過工作坊、網絡電商以及群眾文化活動,增強文化生活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感染力。
創新運營管理與服務模式。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引導社會組織和專業化運營公司等發揮資源整合和創新發展優勢,以直接投資、公益創投、捐贈眾籌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空間的運營和管理。合理利用文化廣場、商業綜合體、旅游景區等場所開辟文化空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休閑、金融、旅游等業態融合。探索“政府搭臺+專業運營+群眾自治”等管理模式,引入文化非營利組織、文旅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空間運營,建立“文化管家”制度,培育本土文化能人組建志愿服務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打造“文化綜合體+”新型空間形態,將圖書館、非遺工坊、小劇場等功能模塊化組合。推行“錯峰延時服務”、“文化夜經濟”等,使公共空間成為傳承文明、社交休閑、藝術教育的多維載體。
三、聚焦城鄉文明融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變發展方式、轉換發展動力的重要思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引導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強政府、社會、市場的多元協同,是破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的主要抓手。讓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必須遵循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科學路徑,抓住鄉村這個關鍵領域,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下沉,著力打造文化“輸血+造血+活血”新模式,提高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以城帶鄉,充分發揮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城市在整合文化資源、引導文化產業集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的文化要素集聚力、文化產品生產力、文化服務承載力,推動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鄉村覆蓋和延伸,有助于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功能銜接互補。在文化要素集聚方面,城市擁有更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機構,能夠吸引并匯聚各類文化人才、藝術團體,將分散的文化元素聚集起來。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建設,持續發揮總館的文化服務輻射和指導帶動作用,有助于形成分館錯位發展、各美其美、彰顯特色的格局。在文化產品生產方面,城市能夠利用其資源和人才優勢,在影視制作、圖書出版、文創產品開發等領域生產出高質量、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城市的文化企業可以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素材,將鄉村故事、傳統技藝等融入文化產品創作中,開發出既具有鄉村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產品。通過打造鄉村民俗文化品牌、手工藝品品牌等,推動鄉村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鄉村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村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利用城市的文化節、博覽會、媒體等宣傳平臺和渠道,展示鄉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對鄉村文化品牌進行宣傳推廣,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費者關注鄉村文化。在文化服務承載方面,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對完善,能夠承載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機構可以定期組織文化服務下沉到鄉村,將優質的文藝演出、展覽展示、文化講座等送到鄉村,通過遠程教育、在線培訓、網絡直播等方式,為鄉村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機構還可以將自身的服務標準和管理經驗推廣到鄉村,幫助鄉村文化單位完善文化服務承載設施和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以鄉促城,積極發掘鄉村地區文化發展潛能。在引導城市優質資源下沉鄉村的同時,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將其融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實現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農耕文明中蘊含的勤勞勇敢、節用尚儉的可貴品質,耕讀傳家、孝悌家和的美德,團結互助、互通有無的鄉梓之情,以及“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理念等,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必須不斷豐富農耕文化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增強廣大群眾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感。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更豐富的休閑和文化體驗。可以依托鄉村資源稟賦和歷史傳承,利用重點保護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古跡和民間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改造提升,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特色農業”、“文化+民俗”等文化產業新形態,舉辦與農耕文化相關的農事體驗、民俗節慶等,推動城鄉居民交流互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四、夯實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優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文化人才隊伍的充實與優化,是撬動基層文化資源供給升級的有力杠桿。專業的人才隊伍和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優質文化資源形成和下沉的基礎保障。當前,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仍存在一些短板,傳統村落保護、文旅融合、新型文化空間設計等專業人才緊缺,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發展動力不足,等等。選對人、用好人、留住人,夯實基層文化人才隊伍,逐步形成穩定可持續的基層文化人才支持體系,公共文化服務才能在實踐中更好發揮實效。
積極打造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原則,構建涵蓋文藝創作、非遺傳承、文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等多領域的專業化隊伍。通過政策引導,吸引高校畢業生、退休文藝工作者、民間藝人等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形成“專職+兼職+志愿者”的梯次結構。大力培養專家型文化人才和“藝術+科技”、“文化+管理”等復合型人才,作為引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廣泛挖掘文化能人和民間藝人,著力把更多有熱情、有才華的青年文藝人才,懂技術、有情懷的“土專家”,懂網絡、善經營的“新農人”挖出來并用起來,專職或兼職靈活聘用,培養造就一批本土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帶頭人”,引導帶動更多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充實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把專業文化工作者、基層群眾文藝骨干、文藝社團和優秀青年吸引進來,著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志愿服務品牌,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推動基層文化志愿服務工作高水平開展。
著力探索基層文化人才素養提升和作用發揮的途徑渠道。實施“文化人才賦能工程”,構建“理論培訓+實踐鍛煉+數字技能”三位一體培養體系。建設基層文化人才培訓基地,依托文化館、黨校等平臺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等專題培訓,強化政治引領;舉辦業務培訓班、文化服務中心工作研討會和社區文化服務工作會,邀請文化、管理、科技等領域的專業人員開展教學和專題講座,開闊基層文化人才眼界,提升學習效果;建立“文化名師工作室”傳幫帶機制,通過項目制實踐提升群眾文化活動策劃、非遺活態傳承等實操能力。鼓勵基層文化工作者以多種形式開展調研訪談,與老百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建立健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征詢反饋機制,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分析和生產匹配,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加強數字化服務技能培訓,使基層人才熟練掌握文化云平臺、新媒體傳播等現代技術手段,為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復合型文化人才搭建更加現代化、綜合化的發展平臺。搭建實踐鍛煉平臺,鼓勵各類文化人才多到基層鍛煉磨礪,鼓勵各類文化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敢于創新、大膽嘗試,下真功、下苦功、下實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基層文化服務工作。
持續完善基層文化人才評價激勵和支持保障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基層文化人才管理標準和獎懲規則,提高工作舉措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能夠更好激勵和引導廣大基層文化人才積極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完善基層文化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體系,完善需求分析、評估反饋和動態調整機制,并將相關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充分激發文化人才的創新潛能與智慧活力。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實現各類文化演職人員、管理人員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動態交流和柔性聘用,探索設置流動崗位吸引市場一線的文藝工作者、文化管理員等,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加快融通。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的財力投入,實施“百姓文藝舞臺”工程等,選拔并表彰獎勵優秀文化人才,增強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設立基層文化人才專項扶持資金,建立縣級非遺財政專項補貼農村文化管理員制度,落實縣級非遺傳承人補助,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聚焦文化資源配置是否公平、是否契合基層需求、是否實現高效利用等,對文化資源配置全過程進行“掃描體檢”,動態校準文化資源下沉方向,推動優質文化資源高效、可持續“灌溉”基層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