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紅麗(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助理研究員);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模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雙碳”目標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尤其是加快構建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區域協調統籌合作發展新能源。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新能源生態特質、產業基礎、經濟特色、先天不足等各種因素統籌考量,用新理念、創新技術改造重組綠色生產力各要素,促進新能源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最終達到能源“含綠量”繼續提升、能源產業韌性強后勁足、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新能源是綠色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生產力是指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構成生產力的三項基本要素,其自身及組合的革新主導著生產力發展。
能源是一種特殊的物質資料,既是勞動對象經過人類開采、提煉、加工,進而轉化為可用于生產或消費的能源產品,也是勞動資料投入到工業生產過程中,以改變或影響其他勞動對象。具備清潔、低碳、可再生等特征的新能源,無疑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所在。例如,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減少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降低了碳排放。
發展綠色生產力首先離不開勞動者的推動。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綠色生產方式的踐行者,是綠色生產力的核心。發展好新能源,需要具備更高的綠色生態意識、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很好適應新能源產業發展要求的勞動者。
綠色化勞動資料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要以綠色低碳技術為代表,通過低碳高效的生產工具和產業形態,提升綠色生產力的整體效率。新能源技術的應用使得生產設備更加智能化、低碳化。勞動資料尤其生產工具是劃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階段的依據。以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和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生產工具,將是人類社會步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標志。
新能源拓展了勞動對象的范疇。傳統勞動對象主要指各類自然資源,如土地、礦產、水資源等。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勞動對象范疇不斷拓展。傳統自然資源尤其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更高級的資源形態轉變升級。如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新能源,以及高性能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新材料。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新能源原材料(如硅料、鋰礦等),還涵蓋了信息、數據等非物質形態資源,以及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與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的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
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需要綜合考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因素,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策略,促進綠色生產力各要素發展。
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要擔重任、挑大梁。東部地區在新能源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產業基礎雄厚,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能夠快速實現新能源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首先要利用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綠色低碳領域的人才培養,尤其是領軍人才、高端人才,為東部地區而且為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提供發展新能源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智力支持。要提供豐富的新能源發展和利用場景,比如在人口稠密的城鎮化地區要重點發展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利用沿海優勢發展海上風電集群,推動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高端制造業發展,推動新能源技術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綠色化轉型;還要進一步優化新能源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推動新能源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拓展新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
快速發展的中部地區要促轉型、重開拓。中部地區資源豐富,在新能源開展和應用上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一些地方比如湖北、湖南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領域發展很快。要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推動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的集群化發展。要加大區域協同,積極與東部地區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新能源技術應用水平。加強對勞動者的綠色低碳技術培訓,引進東部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勞動者的生態綠色意識和技能。尤其是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方面積極采用和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另一方面對其員工開展針對性的綠色技能培訓。
具有生態優勢的西部地區要固根基、強優勢。廣大西部地區既有生態環境優勢,又有發展新能源的“風光”資源、地廣人稀的獨特優勢,更要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加大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資源的開發力度,推進“沙戈荒”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一方面推動本地傳統制造業比如能源化工的綠色轉型,發展綠氫、綠氨等綠色燃料;另一方面建成促進中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巨大“充電寶”。比如,新疆和青海在光伏和風電領域,開展大規模電站建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當然,西部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中東部地區的支持,包括發展新能源的資金支持、綠色低碳技術,以及人才交流、培養合作等。最終利用其資源和生態優勢,突破“胡煥庸線”下傳統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式,促進西部地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與中東部地區實現共同富裕。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十周年。十年來,我們大力發展新能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為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全面轉型提供源動能。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目標已被列為2025年核心任務。因地制宜通過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需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從企業到個人,都要認識到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是環保要求,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增強對綠色發展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二是要強化系統思維,認識到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環節。要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
三是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和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要完善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各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任務和要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業標準體系,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標準、市場和監管體系,構建以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機制。
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產業規模將持續擴大,技術水平將有顯著的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將基本完成,資源利用效率將大幅提升。預計通過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和技術創新,到2060年可實現經濟社會的碳中和目標。屆時,新能源將成為能源供應的主體,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一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