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宏洛(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聰(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約有2.67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的數量約有1.2億。這些農村老人普遍存在收入有限、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等問題,未富先老的農村老齡化是我國養老保障面臨的重大挑戰。2024年6月,民政部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21個部門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層面對農村養老服務作出的總體性和系統性部署。《意見》要求以農村老年人不出村、不離鄉的思路和原則,以縣、鄉、村三級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老有所養、老有所為服務工作。
農村養老服務的主要短板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農村老齡化問題明顯高于城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調查發現,人口老齡化呈現明顯的“城鄉倒掛”現象。相較于城市,農村老年人的購買力較弱,社會保障水平較低,高齡失能程度高,照料負擔重。歷經多年建設,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仍然存在困境。
第一,福利供需錯位。一是養老服務供給存在地區間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養老服務資源的投入和供給上存在較大差距,發達地區養老服務設施較為完善,而欠發達地區則相對供給不足。二是供需信息不充分不對稱。服務供給方對農村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把握不準確,服務提供偏重于基本生活照料,而醫療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多元化需求供給不足。三是消費觀念與支付能力的矛盾突出。部分老年人消費觀念較為保守,對優質養老服務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與市場價格有較大距離。四是服務設施規劃不合理。養老服務設施的布局與規劃沒有充分考慮農村老年人的居住習慣和實際需求,導致養老設施閑置與供不應求的狀況并存。
第二,過度市場化。一是由于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投入相對不足,對市場化養老服務的引導不夠。一些地區的養老機構過度追求市場化的商業利潤,服務價格虛高,遠超出老年人的實際承受能力,加重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降低了他們享受養老服務的可及性。二是市場化競爭行為可能導致服務方為控制成本而降低服務標準或服務質量,在居家照顧、長期護理服務等方面未能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服務支持。三是過度市場化的逐利行為可能導致養老資源過度集中于高利潤高盈利的服務項目,而忽視對農村老年人的普惠供給。
第三,照料空心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向城市就業,這一現象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即農村留守老人。這個群體中的高齡、失能、失智、獨居以及特困老人長期照護資源尤其不足。有研究發現,農村九成以上高齡、失能、失智等老人在居家照顧、醫療護理、精神慰藉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差”與“利用差”矛盾突出,缺口較大,存在因經濟來源不穩定帶來的自我供養能力不足、生活照料缺失、精神慰藉匱乏、醫療保障不足、生活環境欠佳卻不愿意接受社會化養老服務等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隱患是突發疾病帶來的生命安全風險。
第四,自愿服務資源短缺。近年來,內生于農村地區的自愿服務互助養老模式依靠熟人社區互助互濟優勢被廣為推廣,但各地由于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支持稟賦不同而效果不一。一是人力資源短缺。農村地區年輕人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兒童為主,導致參與養老志愿服務的人員數量不足。二是服務內容單一。目前的志愿服務多集中在生活照料和簡單的物質幫助上,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關注不夠。三是缺乏專業培訓。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因缺乏專業照護知識和技能,無法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服務。四是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協調,導致服務的計劃性和持續性不強,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增強農村養老服務的內生動力
針對以上問題,正視農村養老服務的短板并補齊短板,是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均衡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地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首先,解決農村養老福利錯位問題需要協調好養老服務領域福利提供與福利使用的匹配度,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質量和幸福感。一是加強對農村地區老年人的需求調研和動態評估,在政策上推動和指導社會組織更精準地提供農村老年人需要的服務。二是通過推動國有養老企業下鄉、政府購買和公建民辦等方式,加快培育公益性農村養老服務專業化組織和機構成為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三是支持地方政府在財政投入上適當向農村地區傾斜,在統籌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上適當向農村地區投入,確保農村養老服務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推動公益性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分層分類推進養老福利錯位提供,形成多元化的養老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其次,解決農村養老服務過度市場化問題,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和調控,加大對農村公共養老服務產品的投入。一是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勞動力集中輸出地高齡、失能、失智、獨居及特困人員的集中照護體系,依托現有社會福利中心和敬老院等服務機構,優先支持空白縣(市、區)新建突出護理功能的老年人養護院,保障每個縣都至少擁有以專注于失能及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在堅持公辦養老機構公益屬性的前提下,針對高齡、失能、失智及獨居的特困人群,應滿足其集中供養需求,尤其要關注經濟困難的失能、失智老人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為他們提供無償或低收費托養服務。二是注重厚植農村社區的公益養老文化,以實現農村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和公平供給。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人口老齡化的國情教育和敬老愛老的孝文化宣傳。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在村級事務中的領導作用,帶領和指導村委會、基層慈善組織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定期開展孝老愛老典型案例評選活動,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動形成養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再次,解決農村養老照料空心化問題,關鍵要讓老年人成為自助者和參與者。一是樹立老年人既是服務需求者也是服務提供者的理念,任何家庭和個人都不應僅僅是養老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服務的提供者。在2024年重陽佳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明確提出:“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要鼓勵身體健康、仍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從事養殖業等力所能及的輕體力勞動,以提高自養能力,降低養老成本。二是要拓展家庭養老功能的內涵。支持和鼓勵家庭以及家族內的“以老助老”,即突破傳統家庭代際養老照顧習慣,鼓勵家庭成員中的配偶或宗親中健康且具備照顧能力的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對于返家照料老人的子女或親屬,給予定期照護知識和醫護技能的免費培訓,并對專職照護經濟困難失能老人的家人和宗親給予適當補貼性經費支持。三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普及適老化設施改造工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適老化居住條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便利和自我服務能力。要鼓勵鄉村數字化建設服務于鄉村智慧養老生活,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鄉村老年人提供更便捷、高效和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增強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性和便利性,提高養老生活的質量和效率,進而提升鄉村老年人融入現代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最后,大力發展志愿互助服務。利用農村老年人彼此熟識、關系和諧的優勢,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中的引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深入開展志愿助老服務。倡導建立由村民自治組織、低齡健康老人、農村留守婦女以及專業社工機構等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互助養老體系,并借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手段,培育農村互助型社會力量成為養老服務的主體。充分依靠村級黨組織建好、管好、辦好村級互助養老院,支持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選拔有能力且熱心公益的老人或鄉賢擔任常務理事長及秘書長的職務。推廣“黨建+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將其納入市、縣、鄉三級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體系和村黨組織書記“雙向述職、雙向評議”的工作內容,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工智能時代馬克思勞動解放理論的創新發展研究”(21BKS09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