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政策協同、網絡敲詐勒索犯罪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常紀文:找準著力點,統籌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耦合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個有效舉措是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統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耦合發展,實現整個產業體系的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新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耦合發展、協同降碳的方式,既是一場能源革命,也是一場產業革命。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統籌協調,在積極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同時,在更大范圍、以更大力度利用新型能源賦能綠色低碳產業,基于新型能源體系推動傳統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一是加快構建與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匹配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方法上,并重推進新建綠電通道和優化現有電力通道兩項工作,發揮大電網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遠距離輸送和科學配置電力的作用,強化各區域協同保障能源安全和消納綠色電力的能力;在措施上,加強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和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二是持續優化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堅持全國一盤棋,引導內陸和沿海工業基地加強與西部地區風光發電基地開展能源和產業深度對接,為新型能源與產業耦合發展創造更多應用場景,進而促進全國工業產業的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三是以發展綠色產業為突破口強化新型能源的供應和消納。以綠色低碳轉型和區域協同發展為導向,以大力發展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甲醇和綠色儲能等綠色低碳產業為突破口,強化新型能源的供應和消納,一體化解決大氣污染、能源節約和減少碳排放等問題。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相關政策、制度和標準的改革。結合全球綠色發展趨勢和國際經貿規則中綠色低碳方面的最新要求,聚焦綠色低碳產業和傳統產業建立健全相應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不斷提升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實現整個能源體系和產業體系的全面降碳。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贊新:系統推動“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高效協同】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贊新指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投資于人”成為廣受關注的熱詞。“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強調“投資于人”并非否定“投資于物”,而是要以“人”為核心推動二者動態協同,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尤其要將“投資于人”上升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戰略支點,切實加大對“人”的投資。一是優化投資結構,推動投資從規模驅動轉向效能優先。在“物”的領域,應堅持有保有壓、有取有舍的原則,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壓減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聚焦新基建與民生補短板工程,推進投資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生態建設、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傾斜;在“人”的領域,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擴大普惠性教育供給,探索“家庭教育儲蓄賬戶”等制度創新。二是強化制度供給,構建人力資本投資的長效機制。可探索設置“技能人才占比”“基本醫保報銷比例”“人力資本投資占比”等關鍵指標,并將其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以考核倒逼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確保資源向最需要的領域精準投放。三是推動系統集成,實現“物”的投資與“人”的投資互促共進。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要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配套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供給相輔相成;在“兩重”和“兩新”建設中,把實物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結合起來、項目建設和民生保障結合起來、資金投入與配套改革結合起來,在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投入的同時,通過教育、培訓、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優化,為產業發展提供“人”的支持,讓“物”和“人”同向發力、雙向奔赴。
摘編自《光明日報》
【朱旭峰:以黨的領導為保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提高政策協同】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院長朱旭峰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提高政策協同,黨的領導是根本保障。一方面,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協同一致的政策框架。可建立跨部門政策協調機制,加強財政、貨幣、產業等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通過多種方式及時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中的協同性。另一方面,優化政策組合,提升政策組合效應。以科技創新這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為例。近年來,我國通過稅收優惠、貨幣政策支持等政策組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通過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手段,為科技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等等。這些政策的協同配合,有效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同時,完善評估體系,加強政策一致性評估。評估體系應包括政策目標一致性、政策工具一致性、政策周期一致性、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多維度指標。通過開展政策一致性評估,并加強對評估結果的應用,將評估結果作為政策調整與優化的重要依據,將推動政策協同水平不斷提升。另外,加強預期管理,穩定市場預期與信心。近年來,我國在加強預期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政府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政策進行細致解讀,及時回應市場關切,增強市場信心;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定期發布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向市場傳遞貨幣政策意圖,穩定市場預期;等等。這些措施多管齊下,為我國經濟平穩有序運行筑牢了堅實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撐。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陰建峰:多管齊下懲治網絡敲詐勒索犯罪】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陰建峰表示,近年來,利用網絡制造散播謠言、負面信息進行敲詐勒索的案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和企事業單位的名譽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危害網絡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結合網絡敲詐勒索犯罪的新特點、新挑戰,治理此類犯罪需要把握如下重點。一是強化技術治理,提升辦案能力。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網絡敲詐勒索犯罪進行精準打擊;提高技術偵查水平,加強對電子數據的保護和取證能力,確保證據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借鑒域外的平臺分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數據安全官”制度,將技術防護義務嵌入企業治理結構。二是探索構建預防性規則,兼顧事后追責和事前預防。加強立法與司法的銜接,進一步明確網絡敲詐勒索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確保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震懾效果;針對案件中發現的監管漏洞、風險隱患等,辦案機關及時提出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綜合治理建議,引導企業建立科學的犯罪篩查、風險預警機制;及時發布案件審理指南,建立網絡犯罪技術特征動態清單,實現法律條文與技術術語的同步更新,細化相關犯罪要件的認定規則,對辦案中發現的網絡犯罪的新手段、新方式進行及時總結提煉。三是強化國際合作,實現協同治理。在廣泛、平等參與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完善各方普遍接受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設立網絡犯罪司法協助專項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犯罪治理能力;加強國際合作,通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建立信息共享、聯合偵查、協同打擊等機制,構建電子證據交換平臺,探索制定跨境數據調取的標準化流程,明確虛擬貨幣跨境凍結等細則,推動國內法與國際規則的銜接,對跨境打擊相關犯罪的程序性障礙作出積極回應,形成國際合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