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造就的一個個充滿力量又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動縮影和鮮活載體,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紅色故事提升育人成效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的有效舉措。
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應著力回答好“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推動教學理念轉變、故事內容創新、敘事技巧提升,以增進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講好紅色故事的
敘事困境
一是敘事主體“不屑講”“不愿講”。通過把思政課蘊含的豐富理論知識和抽象道理貫通于紅色故事中,運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敘事和說理有機結合,把道理講活,加強思政課的鮮活性,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在實踐中,一些教師對講好紅色故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講紅色故事會消解課程的理論性、專業性、學術性。教師授課雖有邏輯的連貫性,卻沒有具象化的思政課實踐,導致無法將理論深入淺出地講述出來。同時,選取與課程內容、教學主題相符,學生又樂于接受的紅色故事,需要教師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搜索、甄別、分類,且為了達到課堂效果教師往往還需對所選故事進行加工、提煉、再創作,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備課負擔,使他們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導致一些教師“不愿講”或只愿講教材現成或為人熟知的紅色故事。
二是敘事內容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當代大學生接觸到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內容豐富多樣,他們思維敏捷,追求個人體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選取的紅色故事或是老生常談、缺乏新鮮感,或是大而空、較少接地氣,或是片面追求“高大全”、避諱問題和不足,難以引起學生興趣。一些教師還將紅色史料照搬到課堂中,或零散選取故事片段進行講述,難以使學生深刻感悟和思考。思政課講好紅色故事是為了更好地達到育人目標,教師要有效地將紅色故事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圍繞故事講授,或就事論事多、邏輯分析少,就會導致故事與道理相疏離,造成紅色故事與科學理論“兩張皮”的現象,使“泛娛樂化”“庸俗化”傾向凸顯。
三是敘事方式單一陳舊。傳統教育理論以客體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一些教師秉持這種理念,難以適應時代變化和學生認知特征改變的要求,還有一些教師照本宣科、缺乏真情實感,或是平鋪直敘、缺乏文采修飾,導致紅色故事充滿說教意味且欠缺親和力,難以觸動學生情感、塑造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此外,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喜歡生動形象、簡單快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對新時代高校教師運用數字技術的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一些教師或是運用數字化形式進行紅色故事教學的意識薄弱,或是對數字技術手段還不夠熟悉、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欠缺,往往通過陳舊單一的敘事方式講述紅色故事,導致教學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講好紅色故事的
優化路徑
一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好教師主體作用。一方面,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是紅色故事的敘事主體。思政課講好紅色故事必須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改變部分教師對待紅色故事教學的抵觸情緒和輕視態度,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講好紅色故事對于提升思政課育人成效的重要意義。一方面,要健全高校思政育人體制機制。高校應提供充足的技術、資金和設施保障,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對故事選取、故事設計、故事講述等問題進行資源共享和研討交流,明確講述內容、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等,降低教師敘事難度,緩解其畏難情緒。另一方面,要注重實現教師和學生雙敘事主體間的良性互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能讓教師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師生在課堂與課下的互動,實現師生共講紅色故事;及時引導學生參與紅色故事的討論,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同時,還應嘗試把課堂交給學生,組織學生自主講紅色故事,讓學生在講述中實現自我教育,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結合教學內容選好紅色敘事素材。選好故事是講好紅色故事的前提。對于思政課敘事而言,如果沒有優質的紅色故事作為支撐,教學主體理念轉變、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多樣都只能是無源之水和空中樓閣。思政課教師應在尊重史實和事實的前提下,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特點精選契合且富有教育意義、能實現敘事說理教育目的的紅色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青年學生所熟知的革命歷史故事或革命英雄事跡,可以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發生在普通民眾身上、對革命戰爭產生重要影響、在民眾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也可以是反映革命遭受的挫折和中國共產黨人在黑暗中苦苦探尋民族復興前途的歷史故事。總之,要真實凸顯故事原貌,真實反映歷史發展,防止“臉譜化”的千人一面和“高大全”的千篇一律,使紅色故事有血有肉,符合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想觀念,才能有效觸動學生心靈,使學生在聽故事過程中更加深切地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體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大勢。
三是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敘事方法。首先,對紅色故事文本進行創造性改造。要讓紅色故事“講得出口、講得順口”,就需要思政課教師立足故事文本,結合自身講述風格,對紅色故事的敘事進行創造性改造。其次,對紅色故事文本進行創新性表達。思政課教師應在立足紅色故事文本基礎上挖掘紅色資源、弘揚紅色精神,從而讓故事更加豐滿,讓學生“愿聽、想聽、愛聽”。例如,通過擬聲擬態等方式對關鍵人物的表情、神態、對話等進行演繹,讓故事在情緒上更加飽滿,讓學生感受到故事跌宕起伏的活力和動感,提升他們的興趣和關注度。最后,善用新媒體新技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思政課教學開辟了新途徑。教師應在提升數字化素養基礎上,采用情境式、體驗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將紅色故事以可感知、可體驗、可參與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