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經濟發展是“質變”與“量變”相統一的過程,量變為質變提供基礎,質變為量變提供方向。高質量發展有“質”和“量”兩方面內涵,必須深刻把握“質”和“量”的辯證關系,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
在《求是》雜志新近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中,總書記明確提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的規律性認識,要求“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豐富應用場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和領先技術,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創造了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在高速增長階段,為盡快解決“量”的矛盾,發展方式比較粗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提升經濟質量引領和擴大經濟總量,在“質”和“量”兩方面都取得歷史性成就。從總量上看,10多年間我國經濟總量實現從50多萬億元到130多萬億元的歷史性躍升,2020年以來先后邁上100萬億元、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新臺階。從質量上看,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創新指數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4年的第11位,是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要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特別是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發展的任務還很繁重,必須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即合理的經濟增速。更進一步說,總量規模本身對提高質量就有獨特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市場容量和產業配套能力,是提升質量、做優做強的有利條件。”近年來,我國高鐵、核電、移動通信、平臺經濟、人工智能、無人機、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培育出眾多世界一流企業和先進技術,正是把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牽引與豐富的應用場景、完備的產業體系、多元化的商業組織模式結合起來,借助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結出的碩果。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做好新征程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用好我國巨大經濟體量、超大規模市場、強大產業配套和大量勤勞智慧高素質勞動者及企業家人才等方面優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求是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