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于法穩(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專門章節闡述了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要求。新發展階段,高質量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環境的健康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助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決策制度更具權威、管理制度更加嚴格、評價制度更加科學、考核制度更加規范。二是行動方案持續推進,以“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主要內容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并不斷深入。三是治理成效不斷提升,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提升、水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耕地土壤質量有效提升、生態系統質量不斷改善。所有這些均為進一步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資源保護任務依然嚴峻、生態環境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環境系統恢復任務依然復雜,迫切需要針對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存在的弱項與短板高質量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好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現,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框架不完備。一是制度體系缺乏系統性。受體制因素的影響,有關生態環境治理的管理制度,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彼此之間存在著交叉甚至沖突、矛盾之處。因此,應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系統思想指導下,基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需要,從大尺度、大景觀、整體性著眼,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二是制度體系缺乏完整性。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強制性制度較多,誘致性制度、協作性制度、激勵性制度等明顯不足,往往導致生態環境治理難以實現預期成效。
生態環境治理的運行機制不健全。一是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管護機制缺失。近些年,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村)得到了加強,但在一些地方既沒有運營組織,也沒有專職人員,更沒有管護經費,無法保證生態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行。二是生態環境治理的評價與監督機制缺失。目前,缺少一個完備的評價與監督機制,難以準確判斷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難以從評估中甄別出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據此提出完善相關政策或者制度的對策。三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參與機制缺失。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但由于參與機制的缺失,生態環境治理往往被認為是單一部門的職責。
生態環境治理的保障機制不協調。一是部門協同機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盡管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國家一再強調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但在實踐中部門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尚未將其作為重要職責并采取積極態度,缺乏實質性的協同,各自為戰依然是主要推進方式,以至于不同部門之間的政策制度存在沖突甚至矛盾。二是投資機制不穩定。國家采取相關政策措施,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以補充國家財政投資的不足。但社會資本的實質在于實現自身的利潤,再加上各級人民政府拖欠環保企業資金,導致投資機制不穩定。同時,國家財政投入低效甚至無效現象在一些區域非常普遍。三是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完善。當前,無論是采取政府轉移方式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還是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補償標準都是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博弈的結果,沒有建立在科學的核算基礎之上。此外,還存在著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沒有用于生態保護領域、缺乏后評估機制等現象。
新發展階段,高質量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應圍繞“如何健全”這個根本問題,抓住“人”這個主要矛盾和關鍵,從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結構、強化制度機制以及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采取有效對策。
加強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迫切性的認識并優化完善體系結構。一是在決策層面應加強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迫切性的認識。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需要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決定》精神,從戰略層面認識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性,系統謀劃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并重視方案實施的成效。二是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結構?!稕Q定》提出了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四大體系”建設,但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實踐中,需要科學的規劃體系,應納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并給予足夠的關注。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運營機制并注重成效的評價?;谏鷳B環境治理的具體問題,《決定》提出相應的機制及制度,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方向。一是系統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梳理,并對成效進行評價。針對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評價與監督機制以及參與機制缺失問題,開展系統梳理和評價,從中甄別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二是社會層面應營造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币虼?,我們需要營造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氛圍,為社會成員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平臺、途徑,實現社會成員與部門溝通渠道的暢通,共同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切實有效的協同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涉及眾多部門,彼此之間需要協同推動,方可取得預期成效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應切實建立起協同工作機制,明確不同部門的具體職責,并開展協同績效的評價。二是建立高質量的人才支撐體系。生態環境治理既是專業性很強的政治任務,也是政治性很強的專業任務,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并注重人才隊伍能力建設。三是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在增加國家財政投入的同時,各級人民政府應將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納入年度預算;積極償還拖欠環保企業的資金,并采取有效政策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此外,開展國家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四是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針對不同生態環境治理實踐,開展系統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科學確定生態保護補償標準,確保生態功能區或者糧食重點區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開展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績效評價,確保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