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過程人民民主、改革創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唐亞林: 關注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
???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新時代中國民主的新進展與新創造,拓展了中國民主的實踐場域與理論形態,既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鮮明標識,又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國家形態、民主形態與政治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作為中國民主在新時代的新進展與新創造,讓人民當家作主有了體系化的制度保障,使得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強調把民主價值和理念轉化為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還轉化為具體現實的民主實踐,有效推動人民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充分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當家作主全面、真實、完整地落到實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不懈奮斗過程中,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規律,根據本國國情、人民的意志和現代化的要求,創造出的現代民主實踐運作新形態,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摘編自《人民日報》
【牛瑾:深化改革創新,扛起經濟大省責任】
牛瑾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經濟大省再次被賦予“挑大梁”的重任。經濟大省,始終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是新業態新動能和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策源地”,具備投資項目多、市場體量大、開放水平高的發展條件,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主引擎”作用。經濟體量大,意味著需要更大、更持久的推動力。今天的改革創新,改的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難度系數越來越大。困難和挑戰面前,經濟大省尤需在改革創新上下足功夫,解痛點、疏堵點、治難點,才能壓得穩走得實。 突出放大比較優勢的改革創新,突出彰顯各地特色的改革創新,突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改革創新,突出注重精準和實效的改革創新,經濟大省率先探路,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激發向前的推動力,為化解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作出經濟大省的貢獻。經濟大省干字當頭、迎難而上,接續奮斗、勇挑大梁,充分發揮排頭兵、領頭羊作用,其他省份各展所長、奮勇爭先,中國經濟一定能不斷實現新突破、取得新進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呂紅: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中國的時代擔當】
???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全球氣候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強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加劇,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不斷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充分彰顯為人類謀發展、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與大國擔當。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崇高目標,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根本準則,維護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警惕和抵制“偽多邊主義”。以貢獻更多全球公共產品為責任擔當,以中國式現代化向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經驗、以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向世界分享發展機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國際合作典范。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林賢明:堅定歷史自信,推進文化自強】
???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林賢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更加需要認清堅定歷史自信的重要性,強化歷史認知,把握歷史大勢,增強歷史主動,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歷史與文化緊密相連、相互交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好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更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歷史與文化相互成就,對中華民族歷史的高度認同、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充分接受、對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充分信任,生成了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高度統一。我們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融通中國和世界,深刻把握歷史發展邏輯和文化建設規律,將文化自信與歷史自信高度統一起來。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將文化自信自強置于大歷史觀,站穩“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立場,在貫通古今中凝聚文化自信、在融通中外中增強文化自覺、在開放包容中推進文化自強。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 (光明網記者 鄭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