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強國建設、平臺經濟、育人模式變革、現代農業生產關系變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立國: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國認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資源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既包括人財物等物質基礎,也包括政策導向。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要統籌處理供給與需求、公平與效率、存量與增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正確導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助力教育強國建設。首先,供給和需求是高等教育布局的基本立足點,供給和需求主要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等供給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需求相一致,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其次,高等教育布局既是布局新高校和新學科的過程,也是對已有高校和學科進行調整優化的過程,前者是增量,后者是存量,兩個方面緊密相關、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布局要擴大視野,優化配置資源,善于從增量和存量相結合的視角觀察問題、提出發展方案和解決辦法。再次,高等教育布局要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既要考慮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與人才分布相匹配、相一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又要考慮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和民族地區傾斜,保證高等教育布局的公平。最后,高等教育布局要發揮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政府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解決好缺位、越位問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就是要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發展環境和競爭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蔡翠紅:進一步釋放平臺經濟的潛力和價值】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楊偉國,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項目研究員楊芳指出,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在宏觀層面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在行業層面引導良性競爭、在微觀層面保障從業人員權益、在國際競爭中激勵科技創新,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規范發展,進一步釋放平臺經濟的潛力和價值。第一,要加速數實融合,構筑數字經濟引擎。平臺經濟通過促進生產要素的互補與重構,進而賦能傳統產業發展。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相結合,可以產生顯著的互補效應。平臺經濟還有助于促進生產力的升級與躍遷。第二,要完善競爭機制,構建健康生態環境。為穩固或擴大市場份額,不少平臺傾向于通過“低價補貼”乃至“全網最低價”等手段,吸引并留住用戶。這種過度低價競爭和“燒錢”行為,不僅使企業盈利空間受到壓縮,還可能引發多重風險。只有多管齊下完善競爭治理機制,才能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市場生態。第三,要守護權益公平,完善新型勞動關系。平臺經濟在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維度上產生深刻影響,也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重組與演進。要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明確平臺、勞動者與政府之間的責任分工,健全社保、薪酬及休息休假等制度保障,如探索靈活就業平臺代繳或聯合繳納“五險”試點;強化人文關懷,推廣彈性化管理和溫情化運營,減少單純依賴算法監控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等等。第四,要激勵創新驅動,塑造國際競爭優勢。鼓勵平臺企業科技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要在構建數字話語權、形成數字空間疆域、塑造數字軟實力三個方面著力,基于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平臺,積極參與乃至引領國際數字經濟治理和標準建設。
摘編自《解放日報》
【唐遠清:積極應對AI帶來的機遇挑戰,系統化推進育人模式變革】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唐遠清指出,當生成式AI能夠完成課程作業、論文初稿、編寫代碼等任務時,大學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AI為高等教育帶來諸多機遇。另一方面,AI也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角色、師資能力要求以及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帶來了挑戰,提出了新要求。AI賦能的教育是文化、勞動力和技術之間的深層次協同變革,凸顯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變化。因此,要以人為本,更新教育理念與思維方式,變革組織架構與教育模式,建設高質量個性化終身學習體系。重塑、優化教育資源與平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是當務之急。應積極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增加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相關課程,并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和前沿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加強對AI相關師資隊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提升教師的AI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完善評價體系,釋放創新活力,倡導過程性智能評價,通過采集學生課堂互動、實習實踐等全流程數據,更真實反映學生成長軌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專業設置與技術進步同頻共振,確保人才培養的前瞻性與適應性。更要注意的是,AI浪潮下的人才培養不能止步于工具理性,更需價值理性的引領,需警惕滑入“技術至上”陷阱。在傳授AI相關技能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建設,將科技倫理、哲學思辨、人文修養、藝術審美等納入必修課。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世杰、劉倩: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新型生產關系變革】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世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劉倩表示,如何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創新配置各類農業生產要素,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新型生產關系變革,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正成為重要議題。從實踐來看,一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互補優勢,統籌規劃其培育發展,推動其數字化轉型。同時,健全多元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扶持政策,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二是筑牢鄉村智能化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一方面,要統籌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鼓勵企業研發農業專用傳感器等新型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打造國家數字種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數據分析系統,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三是積極提升農村數字人力資本,打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引進和持續培育懂數字化與農業技術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加快推進數據資源、應用場景、智能裝備及機構隊伍建設,提升農民數字化意識及技能,縮小二次數字鴻溝。四是完善多層次農業農村數據部門協同體系,加快數據要素標準化流通及應用。加快培育農村數據經紀人、多類型數據商及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等產業生態,構建數字農業生態系統,整合農業數據和服務提供商,促進創新合作。五是健全農業農村數據收益分配機制,助力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優化資源配置與收益分配,設立數據要素激勵措施,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經濟效益。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ü饷骶W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