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世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倩(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強調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如何通過發展新興產業、創新配置各類農業生產要素,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新型生產關系變革,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正成為重要議題。
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內部的生產關系創新,生產關系變革反過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提升、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和增加農民創收途徑。數字經濟與傳統農業融合日趨緊密,“數字農場”“智慧農業”等成為體現農業農村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業態;數字化不斷賦能農業行為決策、重塑農村價值創造和分配傳統模式,驅動著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組織模式創新。當前,數字經濟正深度嵌入農村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產效率提升,并以數據要素為核心有效優化傳統要素資源配置。
一是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互補優勢,統籌規劃其培育發展,推動其數字化轉型。同時,健全多元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扶持政策,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因地制宜推動服務與土地“雙規模”經營,借數字經濟打破農業區位條件、農地制度等限制,充分釋放農業生產效率的潛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此外,鼓勵小農戶、合作社成員、青年創業者、專業技術人才、農業企業從業者、“直播帶貨能手”等群體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有生力量,有效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
二是筑牢鄉村智能化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全面升級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搭建或接入數字化平臺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企業、社區、高校等終端銷售市場的相關信息,并將網絡直播間列入鄉村數字化行動的新基建重要項目。為實現大田作物精準播種、施肥施藥和收獲,要推動農機設備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建立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利用衛星遙感和數字技術遠程監管農田;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農業生產決策支持系統;創建數字化農業服務平臺,整合各類農業生產資源和服務,發掘農業大數據應用軟件,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因此,一方面,要統籌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鼓勵企業研發農業專用傳感器等新型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打造國家數字種業創新應用基地,建設數據分析系統,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
三是積極提升農村數字人力資本,打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加大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成果應用,引進和持續培育懂數字化與農業技術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加快推進數據資源、應用場景、智能裝備及機構隊伍建設,提升農民數字化意識及技能,縮小二次數字鴻溝。建立健全農村科技人才培養體系,鼓勵能工巧匠和“田秀才”“土專家”等鄉村能人在鄉發展數字農業。同時,政府要推動數字化教育普及,提供對農民數字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定制化培訓,以提高其數據要素管理和交易的能力,并構建數字化農業人才交流平臺,促進人才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是完善多層次農業農村數據部門協同體系,加快數據要素標準化流通及應用。加快培育農村數據經紀人、多類型數據商及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等產業生態,構建數字農業生態系統,整合農業數據和服務提供商,促進創新合作。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創設數據交易體系完善的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加快形成基于數據驅動的集感知、實時監測、協同、智能調控、預測與決策為一體的國家數據局及分支機構。協同監管層、農業經營主體、數據交易所、數字企業等生態各方建立數據要素標準化流通及應用機制,確立數據要素來源、分類授權、違規行為追溯等制度,綜合研判數據應用和個人隱私保護,重視大數據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發,引導數據安全產業創新布局。為匯聚數據資源、提升數據質量、盤活數據要素價值,應加速數據標注產業發展,探索建設數據標注基地。
五是健全農業農村數據收益分配機制,助力農村農民共同富裕。首先,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資源配置與收益分配,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經濟效益。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明確數據要素收益的分配原則及機制、數據產權和利益分配的相關規定,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和投入產出收益。其次,探索公共數據利益共享機制,鼓勵企業與數據商合作建立數字農業平臺,將農村數據整合和管理起來,實現數據共享和協同,提高數據利用效率。最后,設立數據要素激勵措施,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數據采集、分享和應用,如提供數據交易平臺參與機會、政府獎勵或補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