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史如霞(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擔負起上游責任。
堅持總體原則,確保工作有序開展。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在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時,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二是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要科學核定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實施嚴格的節水措施,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制定差異化的保護和治理措施。四是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圍。加強與周邊省份的協作配合、流域管理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勵上游地區加強生態保護,保障下游地區生態安全。
加強生態保護和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一是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深入開展造林綠化工作,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加強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特別是在黃河干流和支流區,要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在沿黃生態脆弱區,要加強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確保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以上措施,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二是積極拓展防沙治沙成效。采取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多種措施,有效遏制沙化土地擴展勢頭。通過建設防風固沙林帶、實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項目,促進荒漠化土地的流轉,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三是不斷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加強工業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活污染治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廣科學施肥用藥技術,完善城鄉垃圾處理設施,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優化水資源系統的空間配置。一是強化取用水總量控制。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制度,確保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實施取水許可制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措施,規范水資源管理秩序,有效遏制過度開采和浪費現象,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充分利用跨區域調水工程、水資源聯合調度等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確保水質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三是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加大節水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積極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鼓勵企業和個人采用節水措施。四是要突出城鎮和產業園區的節水體系建設,全面推廣和建設高效節水型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和物流園區,以點帶面,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的深入開展。
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完善災害應對體系建設。一是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和管理。修建堤防、水庫等防洪設施,切實提高流域的防洪標準。加強防洪設施的管理和維護,確保防洪設施的正常運行。通過實施河湖長制、開展河道清理整治等活動,加強河流管理保護。利用好黃河水文數字孿生平臺,實時處理在線監測數據,密切監測水情變化,完成自動報汛,提高防洪減災能力。二是完善災害應對體系。建立健全災害預警機制、應急響應機制和災后恢復重建機制,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及時開展應急演練,確保災害應對迅速有效。三是加強抗旱工作。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抗旱能力。加強旱情監測預警,及時開展抗旱救災,確保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滿足。加強抗旱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抗旱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