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史小寧(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姜寶蓮(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一種全新民主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本質要求,也是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重要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形式,實現了從以資本為中心的治理邏輯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邏輯的根本轉變,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論斷科學揭示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間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于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而形成的重大理論創新。它在民主過程、民主制度和民主內容三個維度上實現了全面拓展與深化,不僅為馬克思主義民主觀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強大活力。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民主過程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強調民主的階級性和具體性,批判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主張建立無產階級民主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全過程人民民主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通過選舉、協商、決策、管理和監督等環節的有機結合,確保人民意志在國家治理中得到充分體現,進而突破了西方“選舉民主”的局限,將民主貫穿于國家治理的全過程,使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真正實現了人民民主從“形式民主”向“實質民主”的轉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起磅礴偉力。
全過程人民民主構建了科學完整的民主制度體系。馬克思主義強調民主的制度化建設,主張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實現民主的實質內容。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制度安排上形成了科學、完整的體系,涵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協商民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等重要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之中。協商民主制度通過廣泛協商,保障人民在決策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實現了過程民主與成果民主、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統一。基層民主制度則進一步拓展了人民直接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確保人民在基層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這些制度安排,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確保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屬性。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民主內容的全鏈條、全方位覆蓋。馬克思主義民主觀不僅關注政治領域的民主,還強調民主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延伸。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民主內容上實現了全鏈條、全方位的覆蓋,將民主從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這種全方位的民主覆蓋,不僅豐富了民主的內涵,還提升了民主的質量,使民主成為一種貫穿國家治理全過程的實踐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選舉、協商、決策、管理和監督五大環節的緊密銜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主實踐鏈條,實現了民主與民生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由之路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價值追求。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與制度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選擇。
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彰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更使人民意志得以更好體現、人民權益得以更好保障、人民創造活力得以進一步激發。它強調人民既是民主的受益者,更是民主的參與者。通過多樣化的民主形式,全過程人民民主確保人民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參與,使民主成為一種持續的、動態的實踐過程。這種民主形式不僅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更彰顯了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
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系統性的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民主制度體系,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寫入法律,使其在國家治理中更具全局性指導意義。從宏觀層面的制度構建到微觀層面的實踐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健全基層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渠道,充分調動了人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式現代化治理格局。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優越性的生動實踐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大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顯著標識。這一制度形態不僅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資本本位的根本性超越,更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開創了人類政治文明的新形態。
從價值論維度看,發展為了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價值旨歸。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將“人民至上”作為根本政治立場,通過制度化的政治安排確保現代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公有制經濟主導的經濟制度設計有效規避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中資本增殖與人的發展之間的根本性矛盾,實現了資本邏輯與人民邏輯的統一。這種制度安排不僅確保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更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范式。
從動力論維度看,發展依靠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機制。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西方現代化依賴資本驅動的單一模式,構建了多元復合的動力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民不僅是現代化的受益者,更是現代化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通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設計,人民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首創精神得到有效激發,形成了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這種動力機制既避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中資本周期性危機帶來的發展困境,又確保了現代化進程的可持續性。
從效能論維度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目標與制度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制度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層面實現了發展成果的普惠共享。特別是共同富裕目標的提出與實踐,不僅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開創了現代化發展的新范式。這種發展范式突破了西方現代化中財富分配失衡的固有矛盾,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
(本文系2022年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路徑研究”(22ZDA06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