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珍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農村是生態資源富集地、生態產品供給豐富的“生態高地”,通過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通農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通道,對于增強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保護生態環境變得“有利可圖”。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年碳匯量達到12億噸以上,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林草產業總產值超過9萬億元,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生態旅游4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
梳理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發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可以發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離不開資源、產業、創新、政策高效協同。例如,一些地方通過建設生態銀行,建立起“分散資源—優質資產—生態資本”的完整資源鏈條,并在創新與政策作用的雙向發力下,培育生態產品全產業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也要看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鏈條仍面臨生態產品資源配置不夠優化和效益不夠高、低端鎖定抑制價值增值空間、創新成果與需求脫節等問題。接下來,還需強化資源、產業、創新、政策融通發展,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一方面,資源與產業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鳥之兩翼,只有兩者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進,生態產品價值才能順利實現,生態環境優勢才能持續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要推進生態資源確權登記,厚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綠色底色,持續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生態資源,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生態資源優勢加速布局生態產業,建立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生態產品全產業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為生態資源的運行提供資金反哺,推動由“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轉變。
另一方面,增強創新。完整的創新包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環節,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農民、政府等主體掌握的知識存在差異,在各環節中所發揮作用不同,只有形成創新聯合體,圍繞資源、產業的相關問題布局創新,才能更好地助力資源、產業的建鏈補鏈強鏈。布局創新時,不能一味追求高端,要特別注意將本地傳統生態知識與科學知識深度融合,這關系到創新成果是否適配當地環境、需求,關系到創新成果是否束之高閣。充分吸收生態資源監測與管理、生態產品生產與加工、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傳統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讓創新切實轉化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竭動力。
此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長期性、動態性,未來的政策制定需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引領”,有效激發資源、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形成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局面。因此,要圍繞資源、產業、創新的薄弱環節,有目的地布置力量,在時序上層層遞進,形成疊加效應。增強政策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切實發揮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各部門政策合力。(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