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新型城鎮化、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杜飛進: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杜飛進強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并非一般性的要求,而是上升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并不是從原理推出的結論,也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和理論升華,是從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得出的一條規律性認識。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歷史,每一項改革實踐突破和每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都是為了解決重大的實踐或認識問題。新時代以來,國內外環境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這些矛盾和挑戰以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336項重大改革舉措,針對的正是不同領域的重大問題。正因為抓住了重大問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仍然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韓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推進食物產業全產業鏈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韓楊指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需立足全局,以食物消費需求為導向,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與食物供給來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離不開對各類農業資源的充分開發,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促進食物來源更廣泛、種類更多元。這是解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糧食總量問題與供求結構性矛盾,滿足居民更多數量、更高質量、更加多樣食物消費需求的重要著力點。從我國糧食供給總量特征看,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多年連增,但趕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長,產需有缺口。從糧食供需結構性特點看,居民對動物蛋白消費的增長帶動飼料糧需求增加,但我國口糧有余而飼料糧存在產需缺口,高度依賴進口補足。因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除需積極發展種植業、鞏固提升綜合產能外,還要大力發展飼草產業、深遠海養殖業、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等,推進食物產業全產業鏈建設,保障糧食和提供動物蛋白的肉蛋奶、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供給。
摘編自《經濟日報》
【趙放: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放表示,產業有力支撐、人口有效集聚、城鎮有序發展,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優化資源配置、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要加強整體謀劃,更好協調產業、人口與城鎮之間的關系,形成產業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業、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推動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要系統統籌以人為本的城鎮建設,以城鎮功能集成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城鎮發展如果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自然會吸引人口集聚。聚焦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應基于產城人融合的理念優化城鎮建設規劃,改善政務環境、營商環境、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品質,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遷移人口就業、住房、教育、就醫、養老、生育等配套功能,吸引流動人口定居。提升依托產業集聚開發的新城建設水平,科學評估確定新城建設功能定位,推動健全開發體制機制、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強化統籌協調,對標中心城區建設水平,完善城市空間擴容提質,給予落戶企業場地、基礎設施等支持,在解決產業就業人口居住問題基礎上,打造公共服務市域一體化、休閑娛樂商業業態功能豐富、精神文化設施齊全、綠地生態環境優美的品質生活空間,同時充分考慮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間的保留和構建。
摘編自《光明日報》
【何自力: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分析和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推動經濟理論創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加快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將自己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將自身的研究任務確定為通過揭示一定生產力基礎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性,闡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本質特征與相互聯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確定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研究對象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艱苦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正是我們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實踐基礎。要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就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研究對象的把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著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開展理論創新。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