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建華(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既要用科學理論培養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清楚、講透徹,又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
“大思政課”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將豐富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形成全新的多維度、寬領域、立體化的教學體系。思政課唯有從大歷史、大時代、大戰略、大視野、大格局、大社會中,不斷引入新實踐、新模式、新案例,才能始終保持思政課的強大生命力和活力。
(設計:張婷婷)
“大思政課”體現了辦好思政課的理念再更新、資源再拓展、組織再升級。從教學理念看,“大思政課”強調思政課的培根鑄魂作用,注重在促進大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大思政課”不僅關注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而且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能力:強調思政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活動從以課堂教學為主延展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并注重在這些豐富的教學活動中彰顯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強調通過豐富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理論知識傳授,還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基于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多樣性,注重體現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服務,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強調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注重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通過實踐行動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從教學資源看,注重把涵蓋育人主體、場域、內容、形式、方式等多種類型教學資源進行綜合運用,改變了傳統思政課主要依靠教材、教參、教案等進行教學的狀況,在教學資源整合運用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綜合性,不僅包括傳統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而且包括科學精神、工業文化、美麗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等專題實踐教學基地,還包括新技術新應用,使得整合化的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生動、形象、立體,更加具有感染性、互動性和可交互性;二是時代性,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時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實踐性,注重與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通過沉浸體驗、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分工協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驗和運用理論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從教學組織看,注重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更加重視社會大課堂等教學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改變了只重視對課堂本身組織的狀況。“大思政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現場教學、參觀考察、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強調課堂內的教學活動,還注重課堂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討論、辯論、合作等方式,促進知識的共享、情感的共振和思維的碰撞,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善用“大思政課”,使思政課充滿生命力,保持鮮活度。要善于打通理論與實踐,打通歷史與現實,打通課內與課外,打通校內與校外,善用世界大局、國家大勢、社會大潮、生活大劇中的生動故事講好思政課,讓思政課既“頂天”又“立地”,既有高度又有溫度,既有深度又有厚度,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要善于引入系統外的鮮活素材、鮮活實踐、鮮活案例,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貫通起來,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讓大學生既“抬頭”又“點頭”,既“解渴”又“過癮”,使其終身受益、畢生難忘。
要善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思想和智慧,持續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線下與線上結合起來,實體與虛擬結合起來,把課堂講授與體驗學習結合起來,推動思政課新起來、活起來、強起來,引導大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選送,摘編自《【理響中國】讓立德樹人關鍵課程更有生命更加鮮活》,作品選登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