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年猛(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眼于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優化區域層面的內需結構,是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路徑。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區域間發展差異較大,優化投資、消費在不同區域的布局,推動區域內部及區域之間形成合理的投資與消費格局,有助于實現國內有效需求持續擴大,促進區域之間平衡、協調發展。
投資與消費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投資增長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增加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消費增加又會引致新的投資,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順暢循環會推動國家或地區經濟的長期增長。投資不足會導致消費不足,有可能引發經濟衰退。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如果過度偏重投資,投資消費結構失衡,則會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
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工業化初始階段,投資率會顯著上升,消費率會相對下降,至工業化后期,投資率開始下降,消費率逐漸上升,最終兩者趨于穩定。從宏觀層面看,我國一直保持較高的儲蓄率,總體上消費需求不足、投資率較高。分區域看,東部沿海地區的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這與其發展階段很不匹配;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起步較晚,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面臨全面振興的重大機遇,這些地區的投資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存在的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現象,制約著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成效?!叭轿弧痹谝欢ǔ潭壬弦馕吨鴶U大需求力度上要更強、范圍上要更廣,使用的政策工具要更多,實現的綜合效益要更大。在此過程中,有必要從區域層面協調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進一步優化布局、增強活力。
在優化投資布局上,中西部地區應繼續以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工業化投資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任務,適度提高投資率,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東北地區則應以制造業轉型升級、老城更新、重點區域增長極建設為推動投資的重點。在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投資支持的同時,還應強化對東部沿海地區投資項目的頂層設計,推動優化投資結構,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資力度。此外,重點推動跨區域產業轉移、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區域間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促進區域間投資的合作與幫扶。推動長江等流域的上游與下游、資源輸出地與輸入地、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開展產業園區共建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與利益補償,實現互利共贏。在優化消費布局上,需通過提升東部沿海地區消費能力和主要城市居民的消費意愿,構建以消費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而增加最終消費的比重。同時,應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消費需求的增長提供保障。
就區域內部而言,需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對于經濟較為發達、工業化進入中后期的地區及重點大城市,應促進最終消費比重增加,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減少對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存在競爭關系產業的投資。對于經濟相對落后、工業化處于初期或者中期的地區,則需繼續加大投資,更好彌補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速工業化進程,同時注意平衡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防止過度投資抑制消費增長。
實踐中,可以依托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疊加效應,打造多層次消費中心,拓展投資新空間,推動“兩重”“兩新”等政策落地見效,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通過優化區域投資與消費結構擴大國內需求。
一是依托區域重大戰略落實“兩重”政策。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的不同側重點,將國家戰略需要與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結合起來,推動投資聚焦有利于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等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優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布局。
二是打造多層次消費中心。依托中心城市、重點旅游城市等打造多層次消費中心,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形成新型消費業態,塑造多元化消費新場景,顯著擴大服務消費,促進“兩新”政策加力擴圍。特別是建議以北上廣深等全球知名城市以及三亞等國際旅游勝地為重點,通過實施特定消費品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全球消費人群,打造世界級消費中心;以成都、杭州等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及國內著名旅游城市為支撐,培育更多文旅好產品,吸引國內消費群體,建設國家級消費中心;以國內知名旅游城市為基礎,以“一日游”“周末游”等居民日常旅游消費為主要形式,推動區域內消費需求升級,形成區域級消費中心。
三是著力開拓投資新空間。通過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順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趨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聚焦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重要公共資源等項目,優先向主要城市化地區等重點開發區域布局,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力,形成重要投資目的地。充分發揮東北、北部、西南和南部四大邊疆帶的地緣優勢,以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吸引沿海產業轉移、共建跨境產業園區等為重點,持續加大沿邊地區的開發開放力度。依托海洋強國戰略,全面發展藍色經濟,加大對海洋工程裝備等現代海洋產業的投資力度,全面提升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發展水平,形成向海投資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