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焦永利
縣域經濟連接城鄉,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進一步提出,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經濟總量先后躍過30萬億元、40萬億元、50萬億元三個臺階。縣域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和城市過渡地帶,而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的重要空間,壯大縣域經濟已經成為穩增長、擴消費、促投資、惠民生、增后勁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縣域經濟總量持續擴張,亮點不斷涌現,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與此同時,隨著人口和市場要素流動出現新變化,縣域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縣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隨著產業梯度轉移和創新要素的擴散,縣域經濟逐漸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另一方面,縣域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的主要陣地。二是縣城已成為我國城鎮體系中集聚人口的重要層級。與大城市相比,縣城在住房、生活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在保持對周邊農村人口吸引力的基礎上,也成為外出務工人員回流聚集的重要空間。同時,一些發達地區縣城開始吸引高層次人才就業創業。三是縣域經濟在擴大內需戰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縣域消費市場異軍突起,“下沉市場”成為財經熱點話題,新的消費增長點不斷涌現。
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壯大縣域經濟仍面臨一些問題和短板。比如,在產業層面,眾多縣域的產業結構單一,傳統行業占據主導地位,而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支撐力量不足。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些縣域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尚顯薄弱,綜合承載力和空間品質有待提升。在公共服務領域,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相對稀缺,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不少困難。此外,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較大,由于在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百強縣、千億縣與一些發展滯后縣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壯大縣域經濟,應堅持問題導向,做好“新、聯、特、優”四篇文章。
做好“新”的文章,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激發縣域經濟新動能。經濟強縣要積極依托優勢產業基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塑造源頭創新能力。同時,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消費領域,結合縣域特色文化和資源,精細化打造特色消費街區、夜間經濟街區等新的消費場景,激發消費潛力。一些縣城通過提升古街古巷空間和功能品質,將其打造成為集餐飲、娛樂、購物、文化體驗為一體的消費街區,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打卡消費。
做好“聯”的文章,加強區域聯動與城鄉聯通,暢通縣域經濟大循環。縣域經濟是更廣闊范圍區域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從世界各國現代化經驗看,城市化發展到中后期,城市群、都市圈會成為主要的空間承載形式。對于一些地處城市群、都市圈范圍的縣域而言,應當積極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加強與中心城市、大城市的產業分工合作,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堅持以區域視野謀劃定位,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不搞大而全、小而全,集中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品牌。積極參與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在交通、環保、能源等領域與鄰近地區開展合作。在縣域空間內部,更好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布局,以縣城為核心,以鄉鎮為節點,以鄉村為基礎,加強農村公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縣域內的產業協同,加快形成內外聯通、一二三產聯動的現代產業體系。
做好“特”的文章,發揮特色產品資源優勢,塑造縣域經濟大品牌。在農業領域,著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工業方面,積極培育具有縣域特色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服務業方面可以重點發展特色文旅產業。通過挖掘縣域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景觀等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數字化帶來新機遇,一些地方通過直播帶貨形式,將縣域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實現產品更好走出去,通過網紅打卡地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訪,實現游客走進來。這些線上流量帶來的“潑天富貴”已經在線下轉化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帶動村民致富的強勁動力。未來應注重加強對縣域特色進行整體包裝推廣和品牌塑造,提高縣域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參加國內外各類展會、舉辦文化節等活動,有效宣傳和推廣縣域品牌。
做好“優”的文章,提升人口要素綜合承載力,構筑縣域經濟強基礎。隨著縣城吸引力的提升,大量外出務工人員選擇返鄉到縣城就業創業和居住,同時周邊鄉村人口持續向縣城集中。這既為縣域發展現代化城市經濟提供了支撐,也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容納力、承載力帶來了不小挑戰。以縣城為重點,推動城市功能升級,提升對人口及各類要素的綜合承載力,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場景營造等方面進行全面優化提升。積極適應人口集聚新形勢,合理規劃縣城和鎮、村的人口分布,高水平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縣域仍存在設施和服務短板,應充分利用專項債等國家政策支持,著力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的短板,提高基礎設施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加大對5G網絡、充電樁、停車場、地下管網以及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投入。擴充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對標城市的高標準,加強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質量,更好吸引和留住人才。此外,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供給上的差距。(焦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