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紅麗(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助理研究員),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模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主任)
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0%。在這份經濟成績單中,綠色發展尤為亮眼。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過1200萬輛,連續十年領跑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提高到32.6%;隨著國家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更多綠色低碳節能設備和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便利群眾生產生活……發展綠色生產力的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從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綠色生產力的基本內涵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物質變換關系。生產力是人類調節和控制這種物質變換以滿足其需要的實際能力。從馬克思基本理論出發,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或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需要。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如果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或改造自然的行為超過生態閾值,必然會遭受自然界的報復和懲罰。
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準確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深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人類自身的行為進行嚴格的管控與約束、規制與調整,把經濟活動、人類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更為重要的是,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統籌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推動中國實現以綠色低碳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并在這一進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發展綠色生產力,就是要確保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合理有序,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從其構成要素準確把握綠色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發展綠色生產力,意味著全面推進生產力構成要素及其組合、配置的綠色化。
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人為因素。勞動者的生態意識、生態覺悟和生態素養,尤其是生態保護的實踐經驗、生態知識水平以及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資料等自然要素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效率和效益,決定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平。勞動者要深刻把握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好生態保護紅線,掌握綠色創新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更好地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創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態產品,從而逐步引領全社會養成綠色消費習慣。
綠色化勞動資料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綠色低碳技術為代表,通過低碳高效的生產工具和產業形態,提升綠色生產力的整體效率。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勞動資料尤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生產工具的質量和數量。生產工具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以光伏、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和以動汽車為代表的生產工具的大力發展并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愈加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發展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標志。
傳統勞動對象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如土地、礦產、水資源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勞動對象的范圍不斷拓展,從傳統的自然資源向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等更高級的資源形態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包括對傳統資源的可持續和高效利用,還涵蓋了通過科技創新開發的新型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高性能復合材料、納米材料等新材料。當前,勞動對象綠色化的關鍵是生態產品。生態產品的本質是為增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福祉,依托生態系統并通過社會勞動和自然過程的有效融合提供的各類物質和服務。生態產品,既是勞動對象,又是勞動產品。因此,應著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勞動對象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更好地滿足人民對優美環境、優質生態產品、可靠的生態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依托規劃統籌協調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之年。“十四五”時期,全國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全面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極大推動了我國綠色發展。謀篇開局,更需要做好規劃,統籌協調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以發展規劃為發展綠色生產力的政策載體。在我國規劃體系中,發展規劃是編制各類規劃的總遵循,尤其是要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統領性、指導性和約束性作用,將發展綠色生產力作為國家意志,從而更好地為各級各類規劃的編制提供根本遵循,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綠色化、低碳化。地方發展規劃要緊扣國家和上級政府編制的發展規劃,并結合地方實際,將發展綠色生產力的相關要求有效傳遞到全社會的不同領域、不同層級,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
以國土空間規劃給發展綠色生產力“立規矩”。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規劃體系中的基礎性規劃,是城鎮增長、產業發展、資源開發等經濟社會活動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國土空間規劃的目標不僅是要治愈“城市病”,更要治好“生態病”。要實現這一目標,其核心在于把握好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思維”和“控制原則”,堅持集約節約、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發展理念,劃定好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三個空間”與“三條紅線”,科學劃定城市無序擴張的“天花板”和生態空間保護的“底線”,倒逼地方政府挖掘存量、實現社會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做到保護與發展的協調統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協調區域規劃、專項規劃,形成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合力”。協調好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的關系并與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有關內容相銜接促進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等特定區域以及能源、交通、工業等特定領域的重點問題解決、重大目標實現上,需要圍繞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基本要求,針對地方和行業特色,通過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科學編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深入、細化、具體的綠色生產力發展方案。
最后,還要強化國家和地方各級各類生態環境規劃在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協調性作用,根據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生態環境要素特征以及生態修復、污染治理的時限,錨定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的總體目標,統籌協調好未來各級政府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的短期行動、中期規劃和長期戰略,形成協同發展綠色生產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基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