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蔡之兵(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7日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作出的重大論斷,清晰描繪出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的光明前景,向全社會傳遞了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在改善民營經濟輿論和生存環境的同時,極大提振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
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大有可為,絕非輕飄飄的一句宣傳口號,而是綜合民營經濟政策、宏觀經濟形勢、民營經濟自身發展等多方面實際情況作出的合理判斷、科學判斷、準確判斷。
其一,民營經濟的發展基礎更好。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絕大多數行業中都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新時代以來,伴隨著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穩步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進一步被激發。以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如今的42萬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民營企業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正在大顯身手。實踐證明,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其二,民營經濟的發展機遇更多。客觀來說,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但這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的,是能夠克服的而不是無解的。實際上,現在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已經具備越來越多的機遇。從總體水平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3萬美元,初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過4萬元,達到4.1萬元,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越來越大且正在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從創新能力看,伴隨著我國教育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的人才隊伍和勞動力資源數量龐大、素質優良。2024年,我國全社會R&D經費投入為36130億元,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8%,已經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11%),并進一步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2.73%),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動力。從制度保障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多方面顯著優勢持續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同樣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其三,民營經濟的發展動力更強。一方面,從政府的支持力度看,黨中央正在持續釋放更加強勁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動能。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隨后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9月,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機構,推動中央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早見效。2024年10月,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征求意見稿,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將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因此,本次民營企業座談會延續了黨中央之前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立場,為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自身的內生動力也逐漸強大。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科技水平的持續提高,少數西方國家開始對我國實施前所未有的技術封鎖和產業脫鉤等打壓行為,給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都帶來巨大阻力。然而,在過去幾年的斗爭過程中,我國的民營企業用大量的高質量產品和高水平技術證明:他們不僅具有抵御各類外部風險的強大韌性,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更是已具備越來越強的內生能力,這是確保民營經濟能夠持續攻堅克難、突破各類圍追堵截的根本支撐。
可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入最后的關鍵階段,民營企業的舞臺不僅不會變小,反而會越來越大;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的機會也不會越來越少,而會越來越多。因此,對億萬民營企業而言,如何抓住大有可為的寶貴機遇、真正做到大有所為,已是民營企業家面臨的重大難題。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提出“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二十個字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營企業家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民營企業家在大有可為的舞臺上必有所為的答案。
“胸懷報國志”是對民營企業家提出的家國情懷要求。“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企業家要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無數案例都表明,沒有家國情懷的企業家、忽略人民需要的企業家,是很難將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只有始終將祖國利益和人民需要放在首位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創造出一流的企業。近代以來,我國先后涌現了張謇、陳嘉庚、王光英等一大批愛國企業家,他們的事跡充分證明愛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更應該自覺承擔自身的歷史責任,為最終的勝利目標貢獻力量。
“一心謀發展”是對民營企業家提出的專業能力要求。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想要真正戰勝競爭對手從而贏得市場競爭,就必然要求企業家具備高超的企業經營和管理才能,也要求企業家能夠時時刻刻專心企業經營和市場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中捕捉商機、搶占先機。過去一段時期,少數關于民營經濟的極端言論給民營經濟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客觀上讓部分民營企業家產生徘徊、彷徨心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不僅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更明確指出“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這些斬釘截鐵的論斷既深化了我們黨對發展民營經濟的規律性認識,又能夠讓民營企業家放下心來,一心一意謀發展。
“守法善經營”是對民營企業家提出的規范經營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不管多大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都應遵守法律和相關的規章制度,這是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基礎和底線。一方面,從制度視角看,《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的加速,正在完善民營經濟的法治基礎,這也是黨和國家在法治層面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的重要舉措,旨在進一步消除政策不確定性、構建公平競爭環境。另一方面,從政府角度看,“親清政商關系”也在加速形成,不僅免去大量民營企業家在經營過程中的“后顧之憂”,也將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先富促后富”是對民營企業家提出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人民和社會的支持,回報社會既是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撐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前提。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接下來的重要奮斗目標。對民營企業而言,在誠信經營、依法納稅、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一系列眾多的社會責任中,企業如何助力共同富裕進程已是重要任務。作為數量最多的企業類型,民營企業在創造收入、分配收入等方面具有其他市場主體無可替代的功能,在確保企業正常經營的前提下,積極構建更加共享的利益分享機制,既是黨中央對民營企業的期望,也是民營企業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