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俊斌(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仲宇琪(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強調“提高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建設現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務”,并提出“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創新城市治理”等重要要求。要把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其中“大城細管”強調精細化管理,注重細節把控,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治理必須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確保城市管理的供給能夠精準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一是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洞悉需求演變。數據是重要的基礎性資源,要不斷培育壯大數據產業,圍繞資源匯聚、應用牽引、算力支撐等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深入實施“數據要素×”行動,以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引領撬動各方數據的融合應用,將海量市民行為數據轉化為公共服務新優勢。優化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搭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問題發現、上報、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提升治理效率,同時,進行定期調度和全程督辦,確保基層問題高效解決。二是提供精細服務,滿足多元需求。延伸“一點多用、一店多能”理念,復合化設計社區服務中心,整合圖書借閱、文化活動、健身娛樂等功能,打造居民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建立“1+N”聯系幫扶機制,針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建立由下沉黨員、社工、網格員等組成的幫扶隊伍,提供精準幫扶。依托“網格+黨建”“網格+服務”模式,建立網格“民情臺賬”,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建立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智能分配服務資源,讓居民足不出戶辦理大事小情。
二、深化市容環境整治,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市容環境是城市形象的綜合體現,是城市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關乎群眾切身利益。在城市發展中,深化市容環境的綜合整治顯得尤為關鍵。為此,必須構建長效的管理機制,通過多維度的協同努力,實現市容環境的持續優化與提升。一是強化精細管理,提升整治精度。推行網格化治理模式,將城市劃分為細密的網格單元,并為每個網格配備專業的城管人員、環衛工人以及社區志愿者。明確各網格在環境衛生清掃、占道經營管控等領域的管理職責,確保城市管理無盲區,問題能夠被及時發現并迅速解決。同時,細化環境衛生的標準,制定嚴格的清潔規范,對道路清掃的頻率、保潔的質量、垃圾收集與處理的流程等作出明確的規定,致力于根除城市管理中的頑固問題,打造環境優美的精品區域與示范性道路。二是匯聚多方力量,強化整治支撐。通過廣泛動員,積極引導市民投身市容環境的改善工作,借助社區宣傳和公益行動等多樣化手段,提升公眾對環境整治活動的認知度和參與熱情。激勵企業擔當社會責任,鼓勵餐飲業、建筑業等與城市環境建設密切相關的企業積極參與市容環境整治。要進一步營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積極社會氛圍,從而凝聚起城市治理的磅礴力量。三是強化執法監管,確保整治力度。優化城市管理執法隊伍,提升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對占道經營、違章搭建、非法傾倒垃圾等違法行為做到發現即處理。構建聯合執法機制,促進城管、環保、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同合作,形成執法合力,解決執法難題,確保市容環境整治的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嚴格執行。建立完善的市容環境整治監督考核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整治成效,推動市容環境整治工作實現常態化、長效化。
三、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城市內涵
持續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是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關鍵途徑。一是加強價值引導,培育城市文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景觀建設,開展主題街區活動,將核心價值觀元素融入街道景觀、店鋪招牌,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同時,依托城市河流景觀帶、紅色教育資源等,以“景觀帶+”“生活圈+”聯動沿線住宿、餐飲、娛樂等資源,打造以核心價值觀為底色的親子休閑、夜間集市、城市漫步等城市休閑體驗場所。進一步打造公益志愿服務品牌,提升志愿服務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水平,激勵市民自發組織關懷孤寡老人、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培育市民的奉獻意識。此外,構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專屬在線平臺,設立“文明隨手拍”欄目,通過積分獎勵體系,激勵市民積極發現并記錄身邊的文明行為與不文明現象。二是傳承津派文化,提升城市內涵。聚焦民俗文化等核心內容,系統挖掘津派文化的歷史源流、人文精神及時代價值,為城市文化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創建標志性文旅項目,依托海河景觀,舉辦系列音樂節活動,吸引更多高水平藝術團體,豐富演出形式。擴大“津派國畫”等文化品牌的傳播覆蓋面,舉辦專項巡展,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在城市更新項目中融入津派文化元素,結合非遺展示、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等,打造兼具歷史韻味與現代消費功能的街區。強化社區文化建設,大力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堅持“群眾編、群眾演、群眾看”,突出群眾主體性,實現“全民參與、全年不斷、區域覆蓋”。
【本文為2024年度天津財經大學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項目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