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威(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財政金融室主任、教授),王文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強調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五個必須”系統反映了當前深化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科學內涵,是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應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一、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處理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問題,也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基本定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這是對市場和政府如何更好結合的生動闡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等,市場能夠靈敏準確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引導資源流向效率高的領域,由此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然而,市場并非萬能,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市場失靈的情況。信息不對稱、壟斷、公共產品供給不足以及外部性等問題,導致市場機制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經濟的長遠發展。這就需要政府發揮積極作用,彌補市場缺陷。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等手段,能夠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規范經營主體行為,防范系統性風險,保障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社會公平正義。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二者有機統一、相互補充,共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一方面政府應尊重市場規律,避免過度干預市場微觀主體的經營決策,充分釋放經濟主體活力;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強化市場監管,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二、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反映經濟循環的兩個基本要件,是分析和研究國民經濟循環最基礎的一對理論范疇。經濟循環就是一個各類生產要素和產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連續不斷、周而復始的動態運動過程。處理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需求牽引供給。一方面,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消費者需求的升級同時也為新的生產創造需要,新的需求不僅提供了實現新供給所必需的內在動機,而且為新供給的創造指明了方向和要求。與此相應,供給創造需求。一方面,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首先,生產為消費提供物質材料和對象,沒有具體的消費對象,消費過程無法完成。其次,生產不僅決定了消費對象的特定性,也決定了消費活動方式,從而完成消費。另一方面,新的供給也可以創造新的需求。新供給通過其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新的需要,從而創造出新的消費動力。總供給作為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要素所能提供的全部產品和勞務,它反映了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總需求則是指在同一時期內全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等。由上述辯證關系的論述可知,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是國民經濟得以穩定運行的核心條件。如果總需求相對總供給過剩,會引發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經濟過熱;反之則會出現生產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等問題,經濟陷入衰退。因此,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改善消費環境,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培育更加完整的內需體系。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推動總需求和總供給實現高水平動態平衡,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三、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處理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同時,也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動能主要源于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發展以及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科技創新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這些技術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如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培育新動能能夠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水平不同,當前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具備大力培養新動能的客觀基礎條件,如果各地區忽視當地實際情況而紛紛盲目開展新動能項目的建設,則可能會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的無效配置。在一些具備較好的傳統產業基礎,但科技資源相對匱乏、創新能力較差的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首要著力點應是對于已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在我國經濟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是穩定就業、保障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力量。許多傳統產業當前面臨著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下、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但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手段,可以對舊動能進行更新改造,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同樣可以有效支撐經濟發展、促進結構調整。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和傳統動能的轉型升級二者相互補充,接續轉換,以“雙引擎”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因此,新、舊動能的培育和更新要依據各地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在創新能力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應加大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高地。在傳統產業基礎雄厚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一些資源型地區,則應以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為重點,推動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提高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應注重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處理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是確保經濟活動更加高效運行,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二者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相轉化的關系。一方面,盤活存量是做優增量的基礎。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存量資產,只有充分挖掘閑置的廠房、設備、土地以及低效運營的企業等存量資產的潛在價值,并將其及時投入到資產報酬率相對較高的領域,才能確保資產不斷實現迭代和增長,從而形成更為優質的增量資產。另一方面,做優增量是盤活存量的根本目標。做優增量作為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大對新興產業、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和支持力度,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企業和新項目,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而經濟發展過程中之所以會積累形成大量存量資產,正是由于生產得到的增量資產不夠優質,無法匹配當前日益升級的資產需求,因而逐漸被市場淘汰導致其無法流通,從而嚴重影響到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想避免當前的存量資產逐漸陷入老化停滯、失去有效出路,存量的盤活思路就必須以產出先進、優質的增量作為根本目標,洞察先機、主動求變,才能贏得市場、謀求發展。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二者有機統一、互為條件,共同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因此,要堅持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雙輪驅動”。緊盯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引導資源聚合于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領域,推動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協同的創新生態。同時,要做好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處置存量商品房等方面的工作,從而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五、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處理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質量的提升和總量的擴大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提升質量指的是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做大總量則指的是經濟規模的合理增長。其中,經濟規模的擴大是經濟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沒有總量的累積,經濟發展無法實現質變。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的提高仍具有較大潛力,經濟規模的顯著擴大可以為改善民生、提高財政實力、穩定就業情況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平穩運行的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充足的政府財政支持正是經濟結構轉型優化的必要條件。因而,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仍需要更大的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作為支撐。同時,經濟質量的有效提升是經濟總量得以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沒有質量的依托,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難以保持。片面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而忽視質量的提升,會導致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產業結構低端化等。從長遠來看,這些問題都會進一步阻礙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培育和形成,隨著當前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加速推進,當舊的經濟增長動能逐漸趨于衰弱,而新動能卻無法及時有力接續時,經濟增長將會面臨“引擎缺失”的巨大挑戰。因而,未來我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仍需要及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其提供持續動能。因此,要堅持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雙管齊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及時將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至產業鏈當中,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不斷更新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逐步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進一步加強需求側管理,深入挖掘我國的消費和投資潛力,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推動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以此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