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蔣依依(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院長、教授,北京市冬奧文化與冰雪運動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江磊(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博士生),方琰(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副教授,北京市冬奧文化與冰雪運動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
冰雪,是大自然的饋贈。古往今來,人們在冰雪之中傾注了創造和激情,寄托了情思和希冀,讓這自然之物有了文化生命。冰雪文化是人與冰雪自然環境互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集合。從先民在冰雪中狩獵、采集的生存實踐,到古代文人墨客吟詠冰雪的詩詞歌賦,再到民間流傳的冰雪節慶和民俗活動,直至現代冰雪運動的競技發展和大眾參與,冰雪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充分認識冰雪文化的深刻內涵
冰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冰雪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適應嚴寒環境、利用冰雪資源而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涵蓋冰雪生產、冰雪飲食、冰雪運動、冰雪藝術、冰雪生態等諸多方面,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冰雪文化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征,滿族的“冰嬉”、赫哲族的“冬捕習俗”、鄂倫春族的“冰雪狩獵”、蒙古族的“冰雪那達慕”等冰雪文化形態,繪就了中華民族冰雪文化交融發展的圖景,共同熔鑄、形成了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礎的冰雪文化內涵體系。
冰雪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冰雪文化源于人們適應嚴寒環境的生存需求。在漫長的冬季,面對冰雪嚴寒的考驗,中華民族憑借頑強的意志和聰明才智,創造出燦爛豐富的冰雪活動和藝術形式。無論是古代先民在冰天雪地中開拓生存空間的智慧,還是現代冰雪競技運動孕育的“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都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譜系。
冰雪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智慧。冰雪的潔白無瑕、晶瑩剔透,象征著純潔、高雅和寧靜,是中華民族審美追求的重要意象元素。同時,冰雪的瞬息萬變、轉瞬即逝,也引發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在冰雪文化中,人們不僅欣賞到冰雪的美麗,更能領悟到生命的脆弱與寶貴,以及順應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智慧。冰雪文化蘊含的辯證統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也為社會進步涵養著寶貴的思想資源。
冰雪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多維價值
冰雪文化鑄魂,有助于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從歷史維度看,冰雪文化貫穿于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形成了“因寒而興、化雪為美”的文化特質。早在《詩經》中便有“北風其涼,雨雪其雱”的記載。宋元時期“冰嬉”活動成為宮廷盛典,并在清代發展為宮廷乃至民間都喜聞樂見的冬季消遣方式。此外,北方地區鄂溫克族的馴鹿雪橇、阿勒泰傳承千年的毛皮滑雪板等文化遺產和特色民俗,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冰雪文化的豐富內涵,彰顯了中華文化“和合共生”的包容進步性。在當代實踐中,冰雪文化通過創新表達煥發新生。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數字雪花”的應用創新,用數字技術點燃了冰雪之美;吉祥物冰墩墩以熊貓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的設計,成為全球追捧的文化符號。這些歷史印記和時代注腳均反映出中華文明對冰雪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冰雪文化延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和時代特質,將更好助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冰雪文化興業,有助于激發冰雪經濟活力。我國北方地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冰雪文化資源,如哈爾濱國際冰雪節、長春的冰雕雪雕藝術、吉林的查干湖冬季漁獵文化活動等,豐富多元的冰雪文化資源稟賦,構筑了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近年來,各地堅持守正創新,推動當地冰雪文化創造性轉化,催生出現代冰雪文化產業,帶動地方冰雪經濟提質發展。例如,“冰城”哈爾濱依托冰燈藝術、冰雪大世界等資源,大力發展“冰雪文旅+”,帶動形成餐飲、住宿、休閑、娛樂、體育、交通等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據公開數據統計,2025年春節期間,哈爾濱市累計接待游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旅游總花費191.5億元,同比增長16.6%,游客接待量與旅游總花費均達到歷史峰值。伴隨著文化旅游市場潛能的釋放,以傳承和弘揚冰雪文化為主線,深入挖掘特色冰雪文化的價值意蘊,推動冰雪文化與旅游、體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有助于為冰雪經濟注入澎湃動能,助力打造冰雪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冰雪文化蘊智,有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冰雪文化是中華民族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包含萬物融通的生命倫理和生生之德的護生、愛物思想。赫哲族“捕大放小”的冬捕原則,蒙古族冰雪那達慕賽事中的生態盟約,都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彰顯了順應自然、取用有節的冰雪生態發展觀。有著“冰湖騰魚”等美譽的吉林查干湖,近年來更是突出原生態,打好冰雪文旅牌,堅持大水面開發、“以水養魚”“以漁凈水”的生態冬捕發展模式,實現了以冰雪漁獵文化活動帶動生態旅游業全面發展。此外,2022年北京冬奧會堅持“綠色辦賽”理念,在能源、建筑、設施、交通等多個方面貫徹可持續性要求,通過大型賽事有力傳播著冰雪生態文化,培育了全民冰雪生態意識。近日,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延循綠色冰雪文化的理念,使綠色冰雪運動得到進一步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成就為冰雪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冰雪文化傳承與弘揚也必將持續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深遠影響,激起公眾敬畏自然,愛護環境的行動自覺。
推動冰雪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文化的傳承發展,既是守護文化根脈的歷史責任,更是激活區域經濟、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命題。推動冰雪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以促進冰雪經濟行穩致遠,未來可從文化引領、科技賦能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重點著力。
一是突出文化引領作用,推動冰雪文旅內涵式融合發展。時下冰雪旅游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的冰雪文化體驗內容成為吸引游客的關鍵要素。冰雪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在于通過對冰雪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表達,賦予傳統冰雪旅游以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就要求,凝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共識,深挖冰雪文化基因,豐富冰雪文旅產品供給。一方面要積極挖掘燦爛豐富的冰雪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扶植優秀的冰雪民間手工藝者、冰雪藝術創作者,高標準打造冰雪非遺體驗、沉浸互動、劇目演藝等冰雪文旅消費新場景。另一方面,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冰雪文化敘事體系,面向國際游客推出串聯特色雪村、冬奧場館遺產等優質冰雪資源的國家冰雪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以“冰雪絲路”為主線深化沿線國家冰雪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推動冰雪文明互鑒。
二是發揮科技賦能作用,推動冰雪文旅創新性融合發展。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科技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引擎。冰雪文旅融合發展應緊跟時代新趨勢。在資源開發上,探索建立冰雪環境智能監測系統等集成平臺,對冰雪文旅環境的生態承載力進行實時監測,推動冰雪文旅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在體驗升級上,廣泛依托數字技術打造具有創新性和互動性的冰雪文旅產品,如數字冰雪博物館、數字冰雪文化藏品、虛擬滑雪旅游體驗、數字孿生冰雪世界等,多方位重塑游客的冰雪文旅新體驗;在游客服務上,加強數字管理服務建設,通過搭建冰雪景區智慧化管理平臺等舉措,提升冰雪文旅服務品質和治理效能。
三是強化品牌支撐作用,推動冰雪文旅特色化融合發展。地方標志性冰雪文旅品牌,是一個地區的冰雪文化記憶與旅游名片。不同冰雪目的地有著不同的冰雪文化內涵和品質底蘊,獨特性是地區冰雪文旅品牌的生命力所在。冰雪文旅品牌的打造,在于以冰雪資源稟賦為基礎,深度融入本土歷史人文要素,與地區旅游產業建立共生關系,實現全域價值場景的互通利用和主客共享。強化品牌支撐作用,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講好地方冰雪文旅融合故事,一方面需通過文化節事活動、對外宣傳推介等手段,持續打造傳播熱點,輸出地方冰雪文旅符號形象;另一方面,要及時回應到訪游客的情緒關切,釋放出更多的善意和溫暖,努力增強游客在地體驗與歸屬感,促進其主動自發式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