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雷玉華(西南民族大學)
2024年,3A游戲《黑神話·悟空》給山西帶去巨大流量,山西爆火后,有網友稱“去云岡石窟排隊一小時看佛一分鐘”,提問這一分鐘到底值不值?
另一名網友回復說:真心喜歡石窟的人,排隊也愿意去。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搜索云岡石窟,一大波與佛像互動的拍照姿勢映入眼簾。如今,年輕人不僅愛看石窟,拍照的方式也愈發多元。
社交媒體平臺截圖
打卡之余,你是否曾想過石窟到底分為哪些類型?它們又是如何演變的?一起來看,里面的門道究竟有多深!
塔堂窟和僧房窟
寺院,有兩個東西不能少,一是人住的地方,二是禮拜的場所。所以石窟寺在印度產生的時候,按性質和用途就分了兩種:塔堂窟、僧房窟,這是兩個基本樣式。進入中國后,就產生了很多花樣,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尤其是摩崖造像龕,南方還有刻在崖壁上的連環畫。
麥積山石窟(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塔堂窟,從形狀來說就是石洞中間有座塔,它是禮拜窟。因為讀音,我們還曾把它們翻譯成支提或支提窟,佛像、佛畫或裝飾性雕刻通常只有禮拜窟當中才有。
典型的禮拜窟是仿地面木構建筑形式修建,窟就有佛堂的性質,所以中心塔窟又被稱為塔堂窟。標準的塔堂窟通常開鑿在山崖上,洞窟外立面上常雕刻仿木構建;洞窟前壁有明窗和門道;洞窟內前端為長方形,后端為半圓形,在洞室周邊有一周立柱,洞室后半部分的中間有一個覆缽形塔。
僧房窟,即僧人居住、生活的洞窟,譯為毗訶羅或毗訶羅窟,簡單點說就是今天說的“僧寮”,是寺院中僧人睡覺的地方。標準的僧房窟多是方形洞室,即中廳,一般開鑿在山崖上,入口一壁開門,其他三壁開小型居室,有的洞窟前有前廊。
一座完整的石窟寺,至少由塔堂窟和僧房窟這兩類洞窟組成,禮拜窟和僧房窟是最基本的洞窟形式。有的石窟寺還有雜物間或庫房,晚期的石窟前面還出現了一些公共活動空間等功能性區域。
一座禮拜窟旁邊一般有多個僧房窟,最初一般一個石窟群同一個時期只有一座禮拜窟,好比一座寺院只能有一座大雄寶殿一樣,后期有少量石窟群中出現了兩個禮拜窟。
石窟形制的演化
在印度,早期塔堂窟的開鑿時間延續了大約300年,這期間,建筑形式和雕刻技術不斷演化,形制日趨復雜,但雕刻技術有所倒退。以巴雅石窟為例,巴雅石窟是由1個塔堂窟和20個僧房窟組成的石窟寺。其中第20窟是塔堂窟,也是最早的標準塔堂窟,入口處是大拱門,大門上方是尖頂形拱楣,拱門處有原來安裝木門的痕跡;洞窟內前部為長方形,后端呈半圓形,進深18米,窟內最寬處7.9米,窟內沿壁面有27根素面立柱;后部中間是低矮的半球形覆缽塔。
晚期開鑿的石窟,仍然是塔堂窟和僧房窟兩類,僧房窟形制變化較大,在中廳正壁開建佛堂供奉佛像,洞窟既是僧人居住的地方,也兼具禮拜佛像的功能,因而裝飾與實用并重,浮雕與壁畫增多,越往后越富麗。
須彌山石窟。圖源:新華社
塔堂窟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尤其是明窗的形狀更加復雜。以孟買東北部印度石窟后期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洞窟群阿旃陀為例,這里有30個洞窟,除4個早期洞窟外,其余全部是晚期洞窟,晚期開鑿的洞窟,共有3個塔堂窟,即第19、26、29號窟,洞窟基本形制與前期相似,只是前廊面積擴大,形成前庭,并增設露臺。洞窟正廳立柱之間和兩側壁,雕刻或繪有單尊佛像或三尊佛像;窟頂后面覆缽塔的塔基大大升高,塔的正面開大龕,龕內刻主尊大佛像,主尊佛像與塔身連為一體。與前期相比,最重要的變化是由過去的覆缽塔改為主尊大佛和其依附的覆缽塔。
中國石窟自成體系的發展序列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佛教石窟、造像、壁畫等佛教藝術形式也傳入了中國。但它們傳入中國后,形制和內容仍在不斷演化,形成了中國石窟寺自成體系的發展序列。中國境內的石窟,逐漸形成幾種基本的樣式,今天還能見到的中國石窟根據性質和功能劃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禮拜窟、僧房窟和禪窟。按照結構可分為六種類型: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大像窟、佛壇窟、禪窟。
中國的塔廟窟,即在窟中心有一個塔柱,又稱中心柱窟,屬于禮拜窟,具有寺院中佛殿的性質,所以被稱為塔廟窟。佛殿窟,窟中無中心柱,是具有佛殿性質的窟。僧房窟,供僧人起居用的窟,一般有火堂等簡單的生活設施。
以上三類是最基本類型,由這三種窟型又發展出了三種類型:大像窟,屬于禮拜窟,即在中心柱窟中心柱正面立一尊大像,或者在佛殿窟的后壁中部立一尊大像的石窟,是第一、二種類型的一種變化形式。佛壇窟,屬于禮拜窟,在石窟中設壇,壇上造像,是第一、二類石窟的變化形式。禪窟,專供禪修的小型石窟。
中國北方的大型石窟往往窟前還有木構建筑與之相聯結,共同構成寺院的禮拜空間,但僧人大多數已不住在僧房窟里,而是住在另行修建的地面房屋中。如云岡石窟、彬縣大佛寺等都有窟前建筑,僧人則在石窟外另有居所。
在石窟開鑿活動晚期的中國南方,很多摩崖佛像龕與“石窟”的概念區別不再明顯,因此在一些文章中龕、窟混用,名稱并不統一。到了宋代,巴蜀地區還創造出一種新的石窟形式,直接在山野崖壁上以連環畫形式進行雕刻。南方石窟中有的保留了較大空間,如大足寶頂山的華嚴洞、廣元千佛崖的大云洞,還有一定的禮拜空間,但其實已經不具備一座窟即一座寺院佛殿的功能,也沒有了僧房窟。
這時不管是窟、還是摩崖佛像龕、連環畫形式摩崖雕刻,絕大多數都只能是寺院空間的一部分,只有禮拜功能,生活及其他活動不能在石窟或摩崖造像龕中進行,石窟內已不具備生活空間、大量的禮拜活動空間。一座石窟或一個石窟群需有其他地面建筑才能構成一座完整的寺院。
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香山社區的佛祖巖摩崖造像。圖源:新華社
摩崖造像龕是石窟的一種變化形式。怎么判斷石窟和摩崖造像龕?崖壁上開鑿出用作石窟的山洞,洞中有活動的禮拜空間的就可以叫窟。反之,不管什么形狀,只能站在外面看,人進不去,或者說里面沒有人的活動空間的就叫摩崖造像龕。而連環畫式的雕刻是摩崖造像的一種,它把中國傳統繪畫方式搬到了山崖上,是中國石窟的創造性形式,“窟”與“龕”都不是它的名字,可以叫它“石刻”。
中國的塔廟窟主要開鑿在新疆、甘肅及中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僅四川北部廣元等地有少量分布,但它們每個地方的都長得不大一樣。新疆的中心柱窟、大像窟都有壁畫裝飾。進入河西及中原地區后,中心柱窟中的塔柱變成了中國樓閣式,并發展出大量佛教摩崖造像龕。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多元融合的石窟藝術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