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鐘成林(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
自《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出臺以來,我國低空經濟的空域環境持續改善,低空產業規模不斷擴張,并在2024年被賦予“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任。低空應用場景孵化是低空產業資本從“商品態”恢復到“貨幣態”的有效通路。沒有低空應用場景的孵化,低空產業資本將被阻滯在“商品態”而無法得到補償,與之對應的低空產業資本循環也將嚴重受阻,并破壞低空產業再生產進程。現實層面,加快“低空+X”應用場景孵化,要打破低空空域管理體制、非平衡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孵化活動的風險特性及低空產業發展階段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合理配置低空空域開放和管理權限。受空域監管歷史沿革、低空監視技術以及部門利益等多重因素的牽制,當前我國低空空域的開放水平整體較低。一方面,低空空域劃設進展緩慢,主要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的方式展開,以破碎化試點居多,基于完整空域的試點僅在四川、湖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實施。另一方面,低空空域管理權的再配置裹足不前,核心權限仍集中在“軍民航”等原有部門,屬地政府的新增授權極為有限。因此,應在確保空防安全的基礎上加快低空開放步伐。應不斷強化空管部門低空監視能力建設,積極借助北斗導航、慣性導航、5G-A、ADS-b、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手段再造低空監視模態,推動低空開放層級、完整度以及面積的躍升。要進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捋順“軍地民”三方管理關系,合理配置低空空域管理權限,不斷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效率。
推動“地—空—產”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4年11月,全國備案或取證機場僅有484個,且主要集中在沈陽、北京等通航發達城市或戰略要地。空中智能交通網絡建設尚處于局部探索階段,“站—機”“機—機”以及“人—機”通信技術正處于快速變革期。產業配套設施布局分散,航空燃料、維修保養、適航審定及質量檢測等保障服務僅在通航發達或中心城市布點,這弱化了低空應用的孵化動機。因此,應協同推進“地—空—產”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出臺《低空經濟基礎發展規劃》,前瞻性開展通航機場(臨時起降點)建設,優化通航機場網絡布局,增強通航機場網絡能力。科學謀劃空中智能交通網絡組建方案,加快5G-A技術及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應用,推動5G網聯無人機以及低空智聯網組網運行。系統安排低空配套服務投資,鼓勵低空投資服務各業態兼并重組,推動低空配套服務的綜合性發展。
加快低空應用場景孵化器培育。低空應用場景孵化是一個由孵化器、需求方以及第三方等主體協同完成的創新過程。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孵化主體對潛在低空應用場景的需求信息缺乏完全了解,而場景需求主體對孵化資源的分布狀況又缺乏足夠的認知,這導致當前的低空應用場景孵化決策存在較大的偏差。部分孵化主體圍繞一些市場需求較低的潛在低空應用場景開展了大量孵化探索,而社會急需的低空應用場景卻得不到孵化領域的有效回應。低空應用場景孵化具有準公共物品特性,“低空+X”很容易為其他運營主體模仿。為了鎖定孵化收益,孵化主體將采取偏向性孵化策略,僅瞄準那些特異性強、模仿成本高、模仿難度大的項目進行孵化攻關,而對那些社會效益好的應用場景卻視而不見。孵化器(組織)是低空應用場景孵化的“行動主體”。因此,應加大低空應用孵化器的培育工作。一方面,鼓勵低空飛行器制造廠商以及試飛基地、飛行營地、飛行俱樂部、通航公司等運營主體拓展業務范圍,延伸產業鏈條,探索性開展低空應用場景孵化業務。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通航小鎮、通航(低空)產業園等低空產業集群的場景孵化體系,科學診斷各產業集群的“短板”與“弱項”,并通過精準招商引資,助力新興低空應用場景的孵化。
加大對低空應用場景孵化的資金扶持。低空應用場景孵化是一個由原始構念形成、模擬實驗、實景驗證、適航審定再到全面推廣等諸多環節組成的創新活動,在其實踐過程中充滿著極大的風險——特定環節能否成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上游環節的風險將在臨近的下游環節進行集聚。高風險的活動特性與傳統信貸機構的穩健經營策略嚴重背離,加大了孵化主體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誘發了孵化主體的資金困境,破壞了低空應用場景培育。因此,應進一步深化低空孵化領域的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將PE和VC模式引入低空場景培育過程的實現模式。與此相對,低空產業管理部門應主動作為,通過設立專項引導基金、提供貸款貼息、允許孵化支出在稅前加計扣除等方式為其提供公共資金支持。
穩步培育低空消費文化。低空經濟作為一種以低空空域為活動空間的經濟形態,其活動過程大多在空中進行。當前,我國低空經濟正處于發展初期,整體規模小,使用成本高,既往消費群體不多,低空應用品牌尚未形成或影響力較弱。因此,應進一步加強低空消費文化培育行動。一方面,積極借助短視頻、微博、微信公眾號、公眾傳媒、低空賽事、低空應用體驗等渠道加大低空元素的媒體曝光度,增進社會公眾對低空元素的了解,拉近其與低空應用的心理距離,弱化其對低空應用的抵觸情緒,逐步形成更加包容的低空消費文化。另一方面,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特色低空消費刺激行動,通過發放低空消費券、列入旅游年卡消費項目及開發低空消費信貸產品等舉措降低低空消費成本,緩解低空消費融資約束,刺激公眾低空消費行動,培育低空消費文化,推動低空應用場景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