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那些美麗的邂逅
首頁> 理論頻道> 理論綜合 > 正文

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那些美麗的邂逅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02-18 09:48

  作者:翁淮南(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當我們走進歷史深處,回望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以及一次次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美好相遇,便呈現在眼前。

  一、大米和小米的相遇

  空間和土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真正舞臺所以便是溫帶,當然是北溫帶,因為地球在那兒形成了一個大陸,正如希臘人所說,有著一個廣闊的胸膛。”

  中國國土大部分在溫帶。南方,湖南玉蟾巖遺址出土了距今約12000年的炭化稻谷,江西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出土了距今12000年左右的栽培稻植硅石,浙江上山遺址出土了11000年前的陶器、石器和早期栽培稻遺存。北方,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約10000年的炭化粟和黍,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發現了距今約8000年、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

  ▲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圖片來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距今8000年前后,稻作農業向北傳播到淮河下游地區,粟作農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及燕山南北得到普及。大米(稻類)和小米(粟和黍)相遇后,逐漸形成 “南稻北粟”的農業分布格局。

  農業的發明,改變了人類選擇居住地的標準,推動形成全球性農業化浪潮。涉及西亞、北非和歐洲的地中海文明,包括小麥和大麥構成的面食文明;涉及長江、黃河的中華文明,包括北方小米和南方大米構成的米食文明。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距今約5200年的炭化黍和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小麥,說明此時東方的黍與西方的麥在這里相遇,也說明新疆在5000多年前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通道。

  整體看,一碗碗米飯為中華民族的存續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撐。更重要的是,糧食作物交流的背后是人際的交流。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主干和支流帶來人的匯聚,逐漸發展成為黃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珠江文化帶等,催生出各經濟區域共存互惠的經濟結構,形成了共同家園,成為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地緣優勢。

  ▲河南安陽出土的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商后期),刻辭大意是商王命令眾人進行協田活動,并卜問是否豐收。作者供圖

  二、玉文化和龍文化的相遇

  學者季羨林認為,“如果用一種物質代表中華文化,那就是玉?!?/strong>在吉林白城雙塔遺址出土的距今10000年前后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國玉文化的起點。玉和龍首先相遇在西遼河流域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查海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早期人類使用的玉器,已經附加社會意識,成為“德”“禮”的象征;出土的龍形堆石長達19.7米,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圖片來源:北國網

  玉和龍相遇后,玉文化伴隨著龍文化擴散傳播,路線大體上呈現北玉南傳和東玉西傳的趨勢。學者葉舒憲認為,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際先統一長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際遍布甘青寧陜等地,大體上統一了中國。

  上萬年來,“玉成中國”所帶來的統一過程,不是金戈鐵馬式的武力征服,而是產生玉禮信仰的文化認同,“化干戈為玉帛”。由此,“溫潤如玉”成為中華民族的鮮明個性,并逐步沉淀為文化意義上的偉大理性。

  ▲新石器時代凌家灘文化玉龍。作者供圖

  在國家博物館展廳,子龍鼎是迄今所知鑄有最早“龍”字的青銅器。在文化意義上,中國人3000年前就被鑄上了“龍”印。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詮釋龍的傳人:“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商代子龍鼎。作者供圖

  三、華山玫瑰和燕山龍的相遇

  1985年,學者蘇秉琦在山西臨汾參加晉文化研究座談會時,寫下了“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的詩句。對此,蘇先生作了進一步分析,指出以玫瑰花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征因素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以龍鱗紋圖案彩陶為主要特征因素的紅山文化,這兩個不同文化傳統的共同體的南北結合是花(華)與龍的結合。

  龍與玫瑰相遇過程,有裂變、有撞擊、有融合,中間對接點在桑干河上游(河北省和山西省北部)一帶。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的山西陶寺遺址的遺存,有黃河中游華山、東部泰山、北方燕山三個文化主根,還有來自太湖及其他區系的文化因素,以及北方紅山文化早期文明的影響。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作者供圖

  此時,北方文明的南下影響形成一個“Y”字形通道,即遼西文明和河套文明通過晉北到達晉南的通道,這個“Y”字形通道就是學者蘇秉琦眼里的中華文明多根系中關鍵性的“直根”。

  “直根”發育的過程,也是文化意義上“宅茲中國”觀念發育的過程。“直根”扎根,讓中國的疆域起步就是“好大的一個家”。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搖籃,在古埃及為尼羅河,在近東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古印度為印度河,它們的范圍不過數十萬平方千米。中國的搖籃,僅算孕育早期文明的核心地區,也有近300萬平方千米。黃河中游發育的仰韶文化空前統一,其范圍已經涵蓋后世中國主體區域的大部分。

  ▲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雙旋紋彩陶盆。作者供圖

  因為關鍵性的“直根”存在,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觀念也在生長。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政權意義上的中國和疆域意義上的中國有時并不完全重合,但是整體看,中華民族生存的疆域僅有“胖瘦”之分,而無器質之變。

  四、山和水的相遇

  殷墟博物館展廳,擺放著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納吞的妻子納芙蒂蒂、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古希臘的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等人的雕像。除婦好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外,其他幾位所代表的世界古老文明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世界上產生的原生文明眾多,只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北起興安嶺,南至南嶺,東到大海,西到青藏高原,中華民族一直在用自身力量溝通山水,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萬里長城、靈渠、大運河等,將中華大地上的山山水水連接起來,極大促進了各民族血脈相融、中華文明綿延發展。

  ▲馬家窯文化典型器物——舞蹈紋彩陶盆,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先民們在重大活動時群舞的熱烈場面。作者供圖

  穿過山水,共奉中華成為中國歷史主流。秦漢時期,中央王朝打通關隘,修建道路,活躍關市,將彼此分割的幾大經濟區域整合為一個大的經濟共同體。魏晉南北朝370年間,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確立了清晰的“夷夏同源”歷史敘事。匈奴后裔劉淵建立“漢國”,祭祀自漢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同為匈奴后裔的赫連勃勃立國號為“大夏”,稱自己為“大禹之后”;慕容鮮卑自稱“有熊氏之苗裔”;拓跋鮮卑追認祖源為黃帝之子昌意。遼宋夏金時期,契丹據有幽云十六州后,自認“中國”。西夏將王族祖先追溯到北魏拓跋氏。清朝歷經康雍乾三代治理,基本解決了地緣安全問題的長期困擾,實現了 “長城內外皆一家”。

  ▲山東嘉祥武梁祠漢代畫像石刻中的大禹形象。作者供圖

  山和水相遇的過程,呈現出諸多中國特色。在歷史大動蕩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帶來充滿活力的氣質與勇猛剛健的氣魄,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樣的相遇歷程,推動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五、東西南北文字符號的相遇

  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出土了距今約4800年的大口陶尊,上面刻畫著日、月、山的圖案。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則出土了距今約4200年、較為成熟的文字符號。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曾發現朱書“文邑”二字的陶扁壺。 自秦統一六國,“書同文”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向內凝聚。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陶扁壺。作者供圖

  各地文字符號相遇,催生了中華民族經學和史學傳統。若把子學傳統上溯,就會看到諸子百家,而諸子百家共享了統一的精神譜系,以儒學為主干的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逐漸凸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將夏商周三代與孔子的時代相貫通,呈現了王道理想。司馬遷撰寫《史記》,以“通古今之變”的方式達到了“究天人之際”的目的。各民族所建政權大多繼承了為前朝修史傳統,如,北魏崔鴻撰寫了《十六國春秋》,唐代修《晉書》《南史》《北史》以及《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元代為宋遼金三朝修史,明代為元代修史,清代為明代修史。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系統,是鮮明的中華文明標識。文字背后是厚重的歷史文化,最終沉淀為我們的文化基因。

[ 責編:徐倩陽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推薦閱讀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是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石。要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推動經濟產業全方位、全鏈條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2024-04-23 16:17
高質量構建“大思政課”工作體系要聚焦目標、效果和特色,著力破解思政課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帶動思政課敘事表達體系和場景體驗模式的深層變革。
2024-03-18 10:28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