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沛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市江寧區檔案館(江寧區集體記憶協同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檔案部門不斷探索檔案保存利用中的新方法,在傳播媒介方面積極尋求創新,拉近檔案和民眾記憶之間的距離,切實實現檔案的活態傳承。
增強檔案在個體層面的傳播影響力
當下,各類數字技術推動了個人身份的多重化與虛擬化,也重新塑造著每個人自我表達、締結關系、成長發展的方式與路徑,使個體的自我身份參照體系常常處于變動之中。在現實世界與虛擬網絡中,個體反復以不一致的身份、人格、形象進行交往。而實體檔案在借助數字化技術取得嶄新的存儲和解讀方式的同時,也面臨著與當下個體需求結合上的多重困境,這在傳播中體現為難以精準觸達受眾并引發共鳴。
檔案在個體記憶、集體記憶的生成發展過程中,具有雙重角色。一是作為家庭、民族、國家記憶的外部支撐和有形憑證,檔案自身的內容和形式本身就是認識的對象、記憶的材料;二是個體對歷史的認識與解讀是包含了系列相關事實的抽象混合物,不只是客觀事實的簡單疊加,還有個人對檔案等材料的主觀聯系、拼接與剪輯。在這一過程中,檔案不僅充當著個體創造記憶、建構自我的有力工具,也被作為連接個人與集體、現在和過去的橋梁和紐帶。
從個體層面看,檔案敘事能夠從探尋個人記憶出發,通過幫助個人尋獲關于“我是誰”和“我屬于哪里”等本原性問題的回答,促進身份認同的建構。在這一過程中,檔案不再僅僅是獨立于人體之外的信息容器,還會重新獲得我們的情感觀照和寄托。這有助于吸引個體關注檔案背后的故事,增強檔案在個體層面的傳播影響力。此外,檔案本身所承載的,并不是單個人、單個群體的記憶,身份認同的建構將會進一步擴大個體的情感聯系,從而構筑起對集體的歸屬與認同,為傳播提供更廣泛的受眾基礎和情感共鳴點。從集體層面看,檔案是合法性的象征,是集體身份的證明,檔案的形成與解讀需要凝聚集體共識、引發廣泛共鳴才能取得顯著成效。檔案作為一種文化的記錄與沉淀也決定自身蘊藏著時代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代表著社會的集體情感和文化心理。因此,新的檔案敘事必須注重情感的調動,筑牢情感根基,最大限度地凝聚認同,借助傳播媒介更好地傳遞檔案價值。
相較于傳統敘事對標準化的故事結構、流程化的表現形式的依賴,檔案敘事更需要將注意力轉移并集中到運用檔案構建個體身份認同和集體聯系上,借助一條明確的故事主線對碎片化的檔案進行能動串聯,對檔案中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事件進行細節的挖掘、補充,以更加貼合時代化的傳播形式進行內容規劃與手段綜合。具體來說,一是要堅持情感敘事,最大程度觸發社會公眾的情感共鳴。通過情感化的敘事,將檔案背后與社會公眾直接相關的社會背景、共性價值、人物關系、集體情懷,以富有真情實感的方式進行表達。既要結合時代背景,實現檔案故事情境化敘述,也要敘述共同記憶,擴大社會共鳴,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喚醒社會集體記憶,在傳播中打造具有感染力的檔案故事。二是要借助媒介特點,實現多模態表達。一方面,以圖文并茂的敘事形式向社會傳遞檔案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通過氛圍烘托、場景再現的敘事手法將社會歷史以動態的方式呈現,豐富敘事表達形式,提升傳播的視覺效果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還要注重互文敘事,構建完整故事鏈。敘事過程中借助不同媒介進行敘事表達與呈現,使每一個子故事在不同的平臺既能作為獨立敘事文本呈現,又緊緊圍繞同一敘事主題展開,并通過統一敘事文本結構與風格,保證各個事件、故事之間的連續性,以完整的敘事鏈打造集體記憶空間,在傳播過程中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矩陣。
增強受眾對檔案的價值認同
現有的檔案資源和科學技術條件,已經打破了時間對檔案資源單向度的規定、限制和約束,足夠支撐我們在各類檔案中挖掘和建立聯系。但個體在回憶或重述一段故事時,往往是在自身所帶有的社會文化圖譜上對信息的重組和重構,此時敘事空間的筑造便成為凝聚價值共識、激發情感共鳴、喚醒集體記憶的關鍵所在,也是檔案敘事實現有效傳播的核心要素。
緊扣實物檔案資源挖掘生活細節、營造日常氛圍等,是檔案敘事助力集體記憶建構的一個重要面向,在傳播中能夠以小見大,展現檔案背后的人文故事。實物檔案作為一種外化的記憶,能夠直觀地展現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地域之間的聯系,是個體追根溯源的重要憑證與依托,能使其重新獲得歸屬感、身份感、占有感。通過挖掘、營造實物檔案蘊含的生活氣息和日常氛圍,能夠有效地喚醒個體對自己所在或曾在的地域、集體和時代的印象。當前,社會高速流動,個體在尋求穩定的過程中經歷分散、離別可能是生活的常態,更需要有形、可靠、可視的依據來重新明晰自身的所歸所屬。這些實物檔案不僅能夠反映群體的精神價值和追求,更是個體強化身份認同和情感記憶的最佳憑證,在傳播中可作為極具傳播力的素材。
通過特殊典型人物的檔案信息延續記憶、凝聚情感,是集體記憶建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在傳播中可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這些人物往往代表了一個社會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特質。他們的檔案材料既是同時代、同環境中個體生存發展的珍貴記錄,同時又因人物成就的特殊屬性而天然地具備可示范、可推廣的敘事條件。聚焦特殊典型人物檔案進行敘事,一方面,個體對敘事對象的情感投射往往更加普遍,能夠快速獲得認同和追隨,受到鼓舞和激勵;另一方面,個體與敘事對象在生活年代、居住環境、社會條件等方面存在“共處”經歷,能夠快速打破時空條件對集體記憶的劃分與隔絕,從而助推集體歸屬感與社會認同度的穩步提升,在傳播中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并參與到集體記憶的建構中來。
除了物品和人物之外,事件也是檔案敘事的重要內容來源。特別是對公眾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民生事件,是傳播的熱點題材。在敘事內容上,要緊緊圍繞民生主題,從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強相關的歷史變遷角度切入,結合地方檔案材料,選取潛藏在記憶深處、能夠撥動人心的往事,在回顧時代變遷中增進情感共鳴、凝聚價值共識。在講述方法上,也要恰當、適量地運用綜合媒介手段,打造開放、多元的敘事平臺,注重場景的搭建,不局限于單一的線性敘事,而是通過一個個場景的還原、復寫,為個體提供探索、感受和想象的空間,使得不同的個體能夠在敘事文本中獲得自由、自主的情感體驗。此外,還要注意對文本材料進行有原則的編輯、改寫,把嚴肅客觀的敘述與貼近生活的表達結合起來,彌合檔案材料與個體之間因跨時空產生的距離感,從而幫助個體在接受檔案敘事的過程中收獲良好的情緒體驗,增強受眾對檔案蘊含的情感元素的價值認同,提高檔案敘事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