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晶(河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古之學者必有師”,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關于教師教育,孔子最早提及“有教無類”等教育理念,后經孟子、朱熹、王守仁等教育大家闡發推衍,代代遞承,不絕如縷。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始終將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師隊伍建設也邁上了新臺階。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詮釋了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家精神因其鮮明的道德感召力、價值引領力、實踐推動力,成為廣大教師群體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指引,也為教育強國建設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厚植家國情懷 弘揚道德感召力
“德不孤,必有鄰?!绷暯娇倳浢銊顝V大教師要“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和方法,更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迪、道德修養和品格塑造等方面的引領和關懷,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廣大教師不僅應在學術上追求卓越,在知識傳授上盡心盡責,更應該在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上為廣大學生樹立崇高榜樣,以高尚的道德人格、良好的道德行為去吸引、感召和影響其他社會成員。
“師垂典則,范示群倫”。當前,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推動中國特色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廣大教師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將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到教書育人各個環節之中。同時,要主動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己任,踐行“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立足本職,履職盡責。為此,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儲備,堅持“博學于文”與“授業解惑”,做到“學高為師”與“身正為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涵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堅持“立德樹人”與“德育為先”,做到“吐辭為經”與“舉足為法”,自覺做好文化傳承和培根鑄魂,充分彰顯自己的學識修養和率先垂范,用家國情懷夯實信仰之基,在助力實現教育強國夢的過程中砥礪奮進,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堅持立德樹人 強化價值引領力
“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為榜樣,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薄稁熣f》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正確價值導向的信道傳道者,是美好價值理念的言傳身教者。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統領育人方式變革,積極構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之間的協同育人新模式,增強教育的人文性、滲透性、體驗性與探究性,培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首先,重視德育,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涵育學生。通過課程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良好品德。其次,加強智育,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注重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提供多樣化的體育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此外,發展美育,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通過藝術教育、美學課程、校園文化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強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實踐能力。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樂趣,培養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重開拓創新 提升實踐推動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干出來。”教育家精神的踐行過程實質就是“育人為本”的生動體現。教師不僅是理論的傳播者,更是實踐的現行者,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躬耕教壇,培根鑄魂,不僅強化了教師的使命擔當,更為教育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支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是環環相扣而相輔相成的,教師是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堅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教師需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始終堅持開拓創新,敢作敢為又善作善為,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篤實力行、挺膺擔當。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要善于探索鉆研,勇于開拓創新,爭做廣大學生改革創新的引領者和引路人。一方面,教師應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路、探索教學方法,善于引導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知難而進、突破上進的探究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實踐訓練、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之泉。另一方面,教師要做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科研工作者,力求把科研創新的靜態勢能轉化為教學實踐的動能優勢,要以科研創新思維增強洞察問題的敏銳性和預見性,樂于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勇于探索新領域、新課題、新學科,善于突破陳舊固化的思維模式,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產出新穎、獨到的科研成果,努力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教育家精神彰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屬性,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大教師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偉大使命,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用教育家精神強化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升道德修養,夯實理想信念,努力探求真理,勇于躬身實踐,以身作則,正己化人,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引領學生向上向善、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