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敏敏(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提升信息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當前,數字化、智能化迅猛發展,文化領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信息化條件下精準發力,有效提升文化領域治理能力,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對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精準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為文化產業的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加速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深度躍升。文化產業數字化的躍升旨在將傳統文化產業與前沿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更新文化產品形態,重塑創作范式與運營邏輯。在此過程中,傳統文化產業主體需轉變傳統思維定式,探索契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同時,信息技術企業則需探究文化產業的特質、規律與需求,以技術創新提供適配方案與服務體系,共同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其次,加強文化產業智能化管理。因信息孤島、監管滯后等問題,傳統文化管理方式已難適應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而智能化管理可實現全鏈條、全方位精準監管與高效服務,其中,構建智能化監管平臺是核心。該平臺旨在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管理體系,打造高效、透明、智能的監管網絡。最后,強化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創新。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創新利于催生新興業態與運營模式。正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如數字文旅領域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文化旅游產品,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同時,文化金融領域可以積極探索產業與金融資本的融合機制,為文化產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二、對文化治理思路和模式的創新精準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這為文化治理發展錨定了方向。在文化領域,以信息化技術優化治理模式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首先,樹立“智慧化導向與用戶中心融合”的文化治理理念。在信息化條件下,文化治理應當秉持以“用戶中心”為導向的基本思路,精準對接民眾訴求。可借助用戶畫像等技術手段,明晰不同群體的文化興趣等,以此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實現從“政府端菜”到“百姓點菜”的轉型。其次,強化技術賦能文化數據資源建設。文化治理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多元表現形式、多維度的文化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影視制作等領域,打造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文化治理效能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內容基礎。最后,構建“信息化協同共治”的治理模式。政府應發揮引導與監管作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搭建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夯實文化治理基礎。文化企業等多元經營主體應在公平競爭環境中,結合現代科技提升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要加大對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等專業性文化機構的建設力度,支持其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主題活動,激發文化在滋養心靈方面的新活力。要通過文化志愿服務、公眾意見征集等多種途徑,推動促進公眾深度融入文化治理。
三、對數智化文化人才的培養與激勵精準發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這對信息化條件下文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構建文化與數智技能融合的教育體系。調整文化類專業課程架構,融入大數據應用等前沿知識,實施跨學科項目合作,建立虛擬實驗室開展實操訓練,強化學生在真實場景下的應用能力,培養兼具文化底蘊與數智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企業與社會培訓機構應建立協同聯動機制。企業按自身業務需求“定制化”培養人才,社會培訓機構聚焦數智技能開設特訓課程,為職業轉型群體開辟新路徑,共同充實人才隊伍,滿足文化治理中不同層面的人才需求。其次,建立以創新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為技術精湛、創新成果突出的數智化文化人才提供專項津貼,激發其持續創新動力。設立行業榮譽獎項,表彰杰出個人或團隊,激勵更多人才投身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事業。最后,營造數智化文化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政府部門應發揮引導作用,出臺專項人才政策,設立培訓補貼,為數智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質保障。行業協會應履行職責,推動人才標準制定與實施,加強培養過程中的監督與評估,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自律機制,厚植數智化文化人才成長沃土。